首页   政策法规   法治要闻   州市普法   谁执法谁普法   普法影像   以案释法   无障碍浏览   长者版
 您现在的位置:云南普法网 >> 法治要闻 >> 内容阅读
司法部“法治乡村基层行” 云南篇 | 新华社报道 法治宣传“唱”出来,非遗文化“活”起来——云南乡村普法宣传一线见闻
稿件来源:云南司法行政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16日 10:48:35

  全民普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推动法治文化与地方、行业特色文化有机融合,促进法治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进网络等。“法治+非遗”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记者日前跟随司法部“2023年法治乡村基层行”采访团深入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镇,记录法治与非遗文化碰撞下法治乡村建设的火热实践。波光潋滟,山峦叠翠;青瓦白墙,绿道绵延……云南省大理市湾桥镇传统村落古生村背靠苍山面朝洱海,已有千年历史。“青山绿水要珍惜,白族乡愁永不忘;洱海水清大理兴,大理明天更兴旺……”惊堂木落下,三弦声响起,一首充满白族特色的大本曲《保护洱海》在古生村萦绕。大本曲又称大本子曲,广泛流行于洱海周边白族聚居区,是白族民间特有的一种说唱艺术,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今年81岁的大本曲传承人赵丕鼎精神矍铄,手持折扇,唱腔洪亮。他的儿子赵福坤、女儿赵冬梅身着白族传统服饰,以说唱加情景剧等形式,用原汁原味的白族大本曲唱腔娓娓吟唱,吸引了大量村民和游客驻足观看。

图片

赵丕鼎一家人在洱海畔表演大本曲《保护洱海》。新华社记者冯家顺摄

  “传统的大本曲唱的是白族民间故事,把大本曲和普法宣传结合在一起,把保护洱海、保护传统村落、谨防电信诈骗等编成农家话唱出来、演出来,既能让村里人了解国家法律法规,也能让大家更了解大本曲这一说唱表演形式。”赵丕鼎说。白曲声声唱普法,法治观念润人心。

  如今,赵丕鼎经常带着全家四代人和文艺表演队义务演出,把洱海保护治理的新要求、新举措传递给周边的白族村寨。适应媒体传播的新形态,大本曲州级代表性传承人赵福坤主动求变,把大本曲“搬”上新媒体平台,让更多人感受非遗文化魅力,也让普法宣传“活”起来。

图片

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苍漾法治文化公园里进行着彝族打歌普法宣传。新华社记者冯家顺摄

  夜幕降临,篝火燃起,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苍漾法治文化公园的广场上,身着各式少数民族服装的“普法宣传服务队”和当地男女老少汇聚成一片彩色的海洋。“打歌来,打歌来,大家一起来学民法典。朋友小辈在一起,打架斗殴干不得……”一首关于宣传民法典的打歌曲目正在上演,大家唱着彝族普法宣传“调子”,跳着彝族打歌,气氛热烈。漾濞县内居住着彝族、傈僳族、白族、回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不同区域内群众的语言差异较大,如何更好地让法治思想深入人心,引导群众知法、学法、懂法、用法?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彝族打歌是当地百姓最熟悉的表演形式,大小广场上,随处可见打歌的身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针对这一少数民族特色,漾濞县组建少数民族普法宣传队,把普法内容改编成腊罗、傈僳等语言的山歌,将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融入到生活场景中。

图片

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王家庄社区民族团结广场上,普法宣传队通过花灯剧进行法治宣传。新华社记者冯家顺摄

  云南省司法厅普法与依法治理处处长陈迤权表示,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普法工作要结合当地的语言习惯、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法律知识送到他们心坎上。普法皮影剧《老有所依》在保山市上演,楚雄鄂嘉镇用过山调开展绿孔雀保护普法宣传,西双版纳勐腊县将傣族织锦等多项非遗项目与普法融合……将普法宣传与非遗文化结合起来,用非遗载体传播法治精神,不仅使普法宣传更接地气,非遗文化也得到创新推广。法治宣传与非遗传承正在彩云之南碰撞出新的活力。 记者 冯家顺

 
热点推荐
Copyright @ 2006-2021 云南普法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000821号-3 主办单位:云南省司法厅 云南省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