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具有世居民族多、少数民族人口体量大、民族聚居区面积广、边境线长等特点,辖区内绿春、金平、河口三县与越南接壤,双方边民跨境而居,边境群众往来频繁,给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带来严竣的考验。为着力破解边少地区普法工作难题,红河州法治教育主管机关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整合普法资源、把握工作重点,积极创新发展普法工作措施,把宣传形式“活起来”、让普法人员“动起来”,增强了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文化引领,实现少数民族普法从“听不懂”到“愿意学”
边疆民族地区多数群众文化程度不高,单一的“说法”形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普法工作需要,加强法治宣传与民族地域文化相互“交融”,努力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法治宣传教育方式势在必行。红河县运用“四以工作法”开展民族地区法治宣传教育,即:“以歌唱法”创氛围--充分利用“歌舞之乡”的资源优势,组织编排寓教于乐、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文艺节目和普法歌曲,积极组织巡回展演,把法律送到千家万户、送到每个人心中;“以画说法”增效果--让看不懂文字的人也能通过“图案”,知道什么“该不该做、能不能做”等道理,邀请专业人士编印图文并茂、民族风格浓厚的《法治宣传手册》《民族团结教育宣传手册》等,增强宣传教育效果;“以图析法”明法理--请哈尼族、彝族妇女利用民间土布,将法治知识运用少数民族图案制作刺绣挂图并加以文字说明,在广大农村巡回展示宣讲;“以案释法”重震慑--联合公检法等部门,邀请法官、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等剖析本地发生的典型案例,制作“以案释法”系列片,用鲜活的人和事诠释法律条文,增强感染力和震慑力。元阳、绿春、金平等县针对部分群众不懂汉语的实际,开展“双语普法”教育,将法律条文翻译成民族语言,邀请精通民族语言的干部群众录制音视频资料,利用街天、节庆等时机,运用“普法宣传车”等流动播放,增强了宣传效果。弥勒市在竹园镇、五山乡乌衣村、东山镇将军寨等8镇2乡6村建成16个法治文化主题广场(长廊)等法治宣传阵地,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熏陶。法治文化有效融入群众文化、渗透进群众生活,把枯燥的法律条文与生动的文化艺术有机结合,切实增强了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的吸引力。
整合资源,变边境地区普法教育“无人管”到“大家做”
针对不断拓展“法律六进”活动内涵外延,积极搭建“法治走边关”工作平台,扎实推进“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落实,河口、金平、绿春三县普法主管机关本着“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履行职能,不断强化组织协调,统筹制定边境地区法治宣传工作方案,并形成长效机制常抓不懈,夯实了边境地区法治建设基础。中国河口县将送法活动拓展到边贸市场和涉外人员,积极探索中越双边普法教育协作机制,每年与越南老街市司法局举办普法工作交流会;制定《关于开展边境涉外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并强化检查考核,督促各职能部门切实履行普法责任。红河州司法局联合武警红河边防支队开展“反恐法治边疆行”活动,在城市、农村推动《反恐怖主义法》的宣传贯彻;河口边防检查站通过电子显示屏或向出入境人员发放中越文宣传单等形式,加大对出入境法律法规及外事政策等的宣传力度。绿春县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到边境一线各村寨进行走访调研,掌握了边境地区人民群众对法律的认识和需求,结合边境地区群众需求制定印发《153边境普法方案》,并有效整合普法资源,每年组织开展为期一个月的“153边境普法行”活动,形成“各部门齐心协力,全力抓好边境普法”的良好氛围。
精准普法,探索变普法宣传“灌输说教”为“按需送法”
着眼新形势任务下群众对普法工作的新需求,找准普法工作中不同群体对普法工作的不同需求,创新普法模式,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措施,实现法治宣传“按需送”。通过组建普法讲师团、储备普法人才库,有力缓解了各地各部门法治宣传教育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有效整合综治“网格管理员”和人民调解员队伍扎根群众优势,着力打造州、县、乡、村、户五级普法骨干人才队伍,力争做到州县有讲师团、乡村有中心户、户有明白人。截至目前,全州共有各级普法讲师团26个395人。讲师团等普法骨干队伍的建立,对及时了解群众法治需求、分析研究普法措施等提供了精准指导。2017年以来,泸西县法宣办针新形势下广大群众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致力于增强法治宣传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不断加大工作调研力度,探索开展“菜单式普法”:由各乡镇、各部门根据需求“点单约课”,法宣办按照群众的法律需求确定普法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变过去“我讲你听”为“你点我讲、按需授课”,极大提高了法治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河口县结合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群众需求和乡村矛盾纠纷特点,抽调各相关单位普法骨干力量进村入宅,扎实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做到你需要什么,我就讲什么的“菜单式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