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来临,普洱学院政法学院“丝路法韵共融队”与“宾弄赛嗨边疆志愿服务队”的青年学子,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踏上孟连县芒信镇的土地,正式拉开“普法+研学”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序幕。
法治座谈 共绘边疆治理新图景

7月9日,团队来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宾弄赛嗨"民族团结纪实馆,了解“宾弄赛嗨”这一独特的民族团结互助传统如何从朴素的民间约定演化为具有强大内生约束力的社区治理规范。随后走访宣抚司署,这座保存完好的土司衙署生动展现了"国家律令与习惯法融合"的边疆治理智慧。队员们深刻认识到:边疆法治建设必须扎根历史传统,让民间规范与现行法律交相辉映。
7月10日,团队与芒信镇政府、司法所开展专题座谈,围绕"民族习惯法与现代法治融合""边境文旅产业法律护航"等议题深入交流。师生们提出构建"传统治理智慧+现代法治理念"的双轮驱动模式,为边疆治理注入新动能,与政府人员交流当地法治建设需求与实践路径。
法治育苗 童心筑梦在边寨

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芒信村允软村民小组,志愿者们为20余名傣族儿童开设趣味法治课堂。通过案例讲解、情景模拟和互动问答,生动普及了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知识。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理解了权利与义务的概念,法治的种子在欢声笑语中生根发芽。
当夜幕降临,团队在芒信大寨村支起"法治夜校"的灯盏,针对边疆多发的电信诈骗案件,志愿者们用通俗易懂的家常话,将法律条文转化为鲜活案例。村民们认真聆听讲解,在"法律知识抢答"中收获法治大礼包,现场不时发出阵阵掌声和笑声。
在普洱市司法局、普洱市普法办和学院法律协会的支持下,这支青春团队用脚步丈量边疆法治之路:他们俯身倾听村寨老者讲述古老规约,蹲下来与孩子们玩法治游戏,深夜整理复盘当天的调研材料。正是这样的坚守,让法治之光穿越历史烟云,照亮边疆群众的现代生活。
文章来源丨普洱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