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云南,关注云南依法治省工作,参与法治云南建设,尊法守法,学法用法,携手并进共建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关注云南依法治省工作,参与法治云南建设,尊法守法,学法用法,携手并进共建法治国家、法治社会。

公正司法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公正司法

丽江法院探索“判例+平台”解纷模式 破解跨区域群体性纠纷难题

发布时间: 2025/10/21 18:31:31
来源: 中共丽江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


“真没想到,动动手指就把纠纷解决了!”9月28日,远在上海工作的王女士在微信上收到一份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人民法院针对人民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出具的电子民事裁定书时,激动得差点叫出声。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和25名来自全国7个省市的业主,为了一笔酒店改造资金的退还问题,原本以为要“打持久战”,结果通过一个小程序,短短几天就圆满化解了矛盾。

这一切,都得益于丽江市古城区法院推出的“和合丽法”线上多元解纷平台。这个藏在微信里的“指尖法庭”,正悄然改变着群众对“打官司”的刻板印象:不用请假、不用奔波,打开手机就能把烦心事说清楚、讲明白、解决好。

一场“不用跑”的调解:数据跑路,群众省心

事情还得从2003年说起。王女士和其他业主在丽江购置了酒店式公寓,并与一家经营公司签订《物业租赁合同》,约定由公司统一运营,同时暂扣部分租金作为后期更新改造资金。可今年合同到期后,双方却因“到底花了多少、该退多少”争执不下——业主们要求返还60%的资金,而公司坚称大部分已用于装修升级,不愿按照业主要求退款。

更让人头疼的是,这26位业主分散在全国各地,北京、上海、广东、黑龙江……有人甚至常年在国外。“专程飞一趟丽江?光机票加住宿就得七八千,还不算误工费。”王女士苦笑:“我们不是不想维权,是实在耗不起。”

转机出现在古城区法院旅游专门法庭主动介入之后。得知这是一起典型的跨区域群体性纠纷,法官杨艳柳第一时间建议启用“和合丽法”微信小程序进行线上调解。

“不用来现场,也不用寄材料,所有流程都能在线完成。”调解员和金霞介绍,经过视频问询当事人及当事人上传合同、转账记录等证据后,纠纷争议焦点一目了然。随后,法官及人民调解员组织各方视频连线,“面对面”沟通协商。

起初,双方仍各执一词。关键时刻,杨艳柳亮出了“杀手锏”——调出同类纠纷涉诉案件的生效判例。“这些判决都明确:企业虽未按照合同约定流程使用更新改造资金,但企业一直按照星级酒店标准运营,必然需要对相关设施进行更新和改造,业主亦收取十多年租金,故已经支出的更新改造资金应由双方进行合理分担”“生效判决中法院认定由业主承担50%已经支出的更新改造资金,最终判令酒店返还剩余的资金。”

看到“先例”,业主们心里有了底,企业虽未按约定流程使用更新改造资金,但星级酒店经营十多年,客观上存在更新和改造的必要,势必需要业主承担一定更新改造资金;企业也意识到,未严格按合同约定流程使用更新改造资金,已经属于违约,如要求业主承担全部已使用更新改造资金存在败诉风险。“原来不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法律是有标准的。”一名企业代理人坦言,双方态度很快有了转变。

经法院介入和线上调解,该案仅用2天时间,双方达成一致:在酒店同意退还金额的基础上增加5000元/间的费用,并在线签署人民调解协议书,当天旅游专门法庭就进行了司法确认,及时赋予人民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整个过程就像网购退货一样方便。”北京的李女士笑着说,“刷个脸、点个同意,事儿就成了。”

法院+综治+平台:打造解纷“联合体”

这场高效调解的背后,是丽江探索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次深度创新。“单靠法院‘单打独斗’不行,必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古城区综治中心负责人和光霁介绍,当地构建了“法院+综治中心+线上平台”三位一体联动机制:法官负责把关法律尺度,综治调解员开展情感疏导,技术平台提供全流程支撑,真正实现“专业人干专业事”。作为核心载体,“和合丽法”小程序虽小,功能却不简单。它集成了法律咨询、在线调解、司法确认、电子送达等七大模块,群众无需下载APP,打开微信即可“一键求助”。更重要的是,调解全过程录音录像、电子留痕,每一步都有据可查,既规范透明,又便于追溯。

平台上线以来,旅游专门法庭通过该平台已成功化解各类纠纷125起,其中跨省、跨市纠纷占比近四成,平均处理周期从传统诉讼的60天缩短至2天,群众满意度高。值得一提的是,平台还巧妙融入纳西族“和合”文化理念。调解中,工作人员常引用“家和万事兴”“以和促解”等俗语,缓和对立情绪。“法律是刚性的,但调解可以是柔软的。”和金霞说,在涉及民族习俗、家庭关系的案件中,这种“情理法”融合的方式,让调解成功率提升了两成以上。

判例说话:让群众知道“打官司会怎样”

如果说技术是骨架,那判例就是灵魂。“以前调解靠嘴皮子,现在靠‘先例’。”杨艳柳打开电脑中存储的辖区各类典型纠纷判决书汇总文件,里面收录了涵盖旅拍服务合同、房屋租赁合同、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等高频高发纠纷案例。“我们把它叫作‘解纷指南针’,遇到同类纠纷,向当事人展示同类生效判决后当事人就知道:如果走到诉讼环节,大概率是什么结果。”正是这种“以案释法”的方式,让很多原本剑拔弩张的当事人冷静下来。比如,今年8月份,游客夏某某在入住辖区酒店后,因电梯维修需步行楼梯,夏某某途中不慎摔伤,与酒店就赔偿事宜多次协商无果。期间,游客夏某某女儿还采取拉横幅等过激行为维权,酒店则认为游客赔偿主张过高,双方情绪剑拔弩张,一直未能就赔偿事宜达成一致。法庭在参与综治中心调处纠纷时,拿出类似案件的生效判决:“酒店未尽安全保障义务的,须承担相应赔偿责任。同时,伤者自身未尽到必要安全注意义务的,亦应当自行承担一定责任。伤者主张各项赔偿费用及标准必须于法有据”。据此,当日双方就赔偿事宜达成一致调解意见,酒店在签订协议后当即主动履行赔付款项8000元。

数据显示,旅游专门法庭自平台投入使用以来,超过四成涉旅纠纷已通过“和合丽法”平台前置化解,真正实现了“调解一案、教育一片、规范一类”。

从“能用”到“爱用”:让法治更有温度

正如王女士在调解结束后留下的一句话:“原以为隔着千山万水的事儿没人管,没想到丽江法院用科技和诚意,让我们感受到了‘触手可及的公平正义’。”这,或许正是“和合丽法”的深层寓意:以和为贵,以法为纲,让法治之光照进每一个角落,温暖每一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