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先治边,边境的和谐稳定事关国家发展大局。文山州麻栗坡县铁厂法庭地处中越边境,下辖1镇3乡41个村委会998个村小组,所辖面积1090平方公里,边境线长152公里,人口约13万。近年来,铁厂法庭传承弘扬“老山精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践行“333”工作法,抓实多元解纷,促进边疆和谐稳定。2023年12月,铁厂法庭被云南省高院及云南省人社厅表彰为“云南省法院系统先进集体”;2024年2月,铁厂法庭《立足边疆地区实际 推动形成基层调解新格局》被列入最高人民法院第六批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发布传播。
“3联”共治,凝聚治理合力。铁厂法庭注重“抓前端、治未病”,有效汇聚化解矛盾纠纷共治合力,让力量在一线凝聚,让问题在一线解决。一是与党委政府“联治”。以法庭为中心,建立法庭与乡镇协作机制,与派出所、司法所、综治中心签订《法律服务助力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协作机制》。由乡镇党委副书记、法庭庭长、派出所所长、司法所所长及有关人员组成“联合工作室”,及时通报受理案件信息,根据案件复杂程度由村委会、司法所、派出所分级化解,并针对易引发矛盾纠纷问题适时召开联席会议,齐抓共管化解矛盾纠纷。二是与村网格“联动”。针对村组织解纷力量不足问题,推行“群众说事、调解员说理、法官说法”解纷模式,在村委会配备一名熟悉情况人员兼任综治专干和调解员,实现“一村一调委会、一村一调解员”,开展预警信息共享、矛盾协调化解,做到“抓早抓小、案结事了”。三是与社会力量“联建”。按照县法院与县司法局联合搭建的《麻栗坡县特邀调解组织(员)工作机制(试行)》要求,将村(社区)干部、法律工作者等多方力量纳入特邀调解队伍,通过“以奖代补”提高调解员积极性。采取集中培训、编发《诉前调解指导手册》、邀请旁听庭审等方式,强化对社会调解力量的培训指导,有效提升调解队伍解纷能力。2023年以来,召开联席会议7次,联合开展案件风险评估11件次,开展集中培训30余人次。
“3优”服务,提升工作质效。铁厂法庭结合辖区“边境、民族、欠发达”特点,积极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提供“一站式”服务,有效化解群众难题。一是优化立案服务质效。推行“一次受理、一窗通办、集约服务”模式,实现一次受理并一次性告知当事人所需材料,让群众“不走回头路”。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家门口”诉讼服务,上门办理立案手续。积极运用网上立案、在线调解、在线司法确认等电子诉讼服务,提高便民服务效率。2023年以来,受理民商事案件495件,审结481件,结案率97.17%。二是优化审判服务质效。实行案件繁简分流,由主审法官承担案件的开庭审理、主持案件评议、签署裁判文书等工作,法官助理承担简易案件的庭前调解及其他案件的调查取证、庭前准备等工作,司法辅助人员承担其他审判事务性工作,形成团队内成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三是优化执行服务质效。坚持快立、快送、快调、快审、快履行的“五快”办案法,切实提高执行质效。坚持“能保尽保”原则,通过诉讼风险释明,引导当事人提供财产线索,强化财产查控前置,抢先固定涉案财产。做好以法析理,提高当事人司法认同,并在调解协议中设定违约惩罚性规定,加大违约风险责任承担。有效落实执行评估机制,做到判决主体明确具体、具有可执行性,合理确定履行期限和金额。2023年以来,受理执行案件30件,执结20件,协助执行189件。
“3实”解纷,强化担当履职。铁厂法庭坚持多元解纷目标导向,抓实诉前解纷办案,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一是抓实委派解纷。由法庭对案件进行甄别后委派给特邀调解员进行调解,调解不成功的,由特邀调解员制作《调解反馈函》,让法官直观了解案件情况,为后续工作做好准备,形成“社会调解优先,法庭诉讼断后,当事人自觉履行事了”的解纷模式。2023年以来,开展诉前委派调解案件491件,调解成功359件,调解成功率73.11%。二是抓实示范解纷。秉持“让法官多走路、让群众少跑腿”理念,坚持化解纠纷重心下移,在非驻点乡镇及距乡镇较远的抵边村委会设立诉讼服务点,定期到服务点开展巡回审判、提供咨询等法律服务。2023年以来开展巡回办案510件,里程达5万余公里。针对产业发展、劳务合同等涉众型、涉民生纠纷案件,应用“示范诉讼”工作法,到矛盾纠纷集中地开展“集中调解”2次24件,实现个案示范处理带动批量案件高效化解。同时,结合示范诉讼有针对性地出具司法建议、联合开展普法宣传,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三是抓实特色解纷。结合群众经常围着火塘烤茶喝及边喝边谈事的习惯,因地制宜开展“火塘调解”,在“唠家常”的和谐氛围中开展工作。针对边境群众往返诉讼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实际,增设“午间法庭”和“夜间法庭”,为群众提供“全时段”法律服务。2023年以来,提供特色服务40余次,接待来访群众200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