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以来,施甸县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共建设34个集中安置点和2个分散安置点,搬迁群众5555户23479人,搬迁规模居全省第13位,保山市第1位。2019年搬迁入住以来,为有效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治理难题,施甸县探索出党建引领“三联三化建三家”的社会治理实践,着力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组织联建 党建区域化 建党群之家。组织“搭台”,筑牢战斗堡垒。始终把党建引领贯穿安置点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全县安置点共设置村(社区)党组织1个、党支部25个、党小组8个。依托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搬迁安置点内的每名党员干部联系安置点10户群众,通过入户走访、火塘会、院坝会等形式,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社区“统管”,健全组织机构。全县设立城市社区1个—幸福社区,100个村(居)民小组挂靠安置点所在村(社区),并将幸福社区干部和100名小组长薪资待遇全部纳入县级财政保障。全县34个集中安置点有机构、有组织、有领导、有服务。群团“共理”,建强服务阵地。2019年以来,团委、妇联、民政、公安等部门陆续在安置点设立儿童之家、青年之家、妇女之家、警务室等服务阵地。目前,全县搬迁安置点新设立群团组织7个,设立便民服务中心24个,警务室9个,设置楼栋长、片长50人,设立信访接待机构11个。
治理联抓 资源集优化 建幸福之家。“小村规”撬动“大治理”。充分发挥搬迁群众主体作用,积极听取群众、乡贤和党员干部意见建议,不断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提升群众认同感和参与度。邀请法律顾问对34个搬迁安置点村规民约进行审查,针对村居处罚权、环境卫生、优惠政策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增强村规民约的可操作性。“小服务”传递“大温暖”。以村为单位,联合社区治保委员会、民警、志愿者等力量,开展常态化分时段巡查,居民安全感得到大幅提升。幸福社区深入开展“三色”志愿服务。“粉色”服务妇女儿童,建设“妇女儿童之家”,开设“四点半课堂”、暑期志愿服务等。“绿色”服务青壮年,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会、招聘会等,与人社部门对接,与劳务公司合作,推荐劳动力稳定就业。“银色”服务老年人,开展节日送温暖、卫生清洁、义剪、义诊等志愿服务,让老年群体真正体会到“幸福的温度”。“小实事”汇聚“大幸福”。万兴小干田安置点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的现代基层治理行动框架,立村规民约,建红白理事会,坚持“一约一会”促治理,推进社区群众共享共治;依托“关怀山村留守老人”公益项目,组织党员、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日常上门、“微心愿”认领、节假日慰问等服务,为和谐安置点绘就幸福底色。
网格联动 管理精细化 建平安之家。为34个集中安置点网格内配备网格员66名,网格内建立党支部26个,统筹共驻共建单位力量,积极参与网格治理,形成了“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格事尽知、事在格了”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幸福社区依托安置点党总支“1+2”党组织体系,在第十九网格的基础上将安置点划分为四级网格管理。“安置点”为一级网格,由党组织书记任网格长,“两委”班子成员为网格员,负责“面”上管理;“安置点楼栋”为二级网格,由支部书记任网格长,负责做好片区内矛盾纠纷调解和应急处置相关工作;“楼栋”为三级网格,楼栋长任网格长,物业管理人员、党员中心户、热心群众为网格员,负责排查、反馈和协调解决群众相关诉求;“楼层”为四级网格,选配楼层长,由楼层长和党员中心户负责常态化排查每户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推动网格服务“一张网”,社区治理“一盘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