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云南,关注云南依法治省工作,参与法治云南建设,尊法守法,学法用法,携手并进共建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关注云南依法治省工作,参与法治云南建设,尊法守法,学法用法,携手并进共建法治国家、法治社会。

全民守法普法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全民守法普法

曲靖市麒麟区司法局创新举措推动司法行政工作有实效

发布时间: 2025/3/14 21:36:48
来源: 中共曲靖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


近年来,麒麟区司法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立足司法行政工作职责,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以独具特色工作方法推动司法行政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创新形式开展新媒体普法提升法宣质效。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实现“专门化”普法。积极构建“大联动”体系,落实主体责任,2022年以来,联合市区政法、教育、人社、公安等部门和律师事务所开展普法直播50余场次,实现普法由司法行政部门“独唱”向全区各级各部门“合唱”的转变,让普法工作再上新台阶。二是精心挑选题材,实现“接地气”普法。依托“法治+德治”思路,打造麒麟“小司说法”普法品牌,将具有文艺特长的律师、热心市民等吸纳充实进普法志愿者队伍,指导创作一系列普法短剧、文艺节目等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的法治文艺作品,通过演身边的事、说易懂的法、解生活的结,宣传民法典、防范非法集资、反诈、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紧盯重点时段,开展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4·15国家安全日、12·4宪法日等重点普法宣传,目前,共制作发布普法短剧80余期,开展务工返乡、婚姻家庭等“应时应景”直播15场次。三是注重受众分类,实现“针对性”普法。普法直播以落实普法责任制为牵引,以开展专项普法为抓手,以强化统筹协调为突破,聚焦群众多层次、多领域、个性化法律服务需求,持续深化“精准式+定制式+点单式+专属式普法”模式,目前已开展“开学第一课”普法直播3场次,讲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校园霸凌、强制报告制度等,务工返乡普法直播2场次,讲述拖欠农民工工资、婚姻家庭等易发多发社会问题,以普法“小切口”讲述民生“大问题”,让普法更为群众喜闻乐见,提升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建强基层司法所夯实基层基础。一是强根基,硬件设施大幅提升。认真落实《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2022年以来,麒麟区共投资500余万元,建成规范化司法所11个,基层司法行政从“小散弱”转变为“强优专”,各司法所从硬件设施到制度文化,从标识标牌到人员架构都按照规范制作,设置齐全的功能室,配备了智能法治机器人,实现硬件设施“四规范”、组织建设“五有”、软件建设“六统一”的新时代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二是修内功,业务能力大幅提升。司法所人员配备为一所长和两辅警,彻底消灭了无人所、一人所,大学以上学历达95%,大幅提升基本业务能力和水平。镇(街道)全部依托司法所建成“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统筹协调指导调解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2022年以来,司法所指导镇村两级调委会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7180件。严格社区矫正对象监督管理,落实刑释解矫人员安置帮教政策,两类重点人员安全平稳。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建成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法律服务站,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年均提供公共法律服务10万余次。三是促发展,服务大局大幅提升。司法所在完成主责主业的同时,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镇(街道)工作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深度参与依法行政,积极协调推进、督促检查镇(街道)法治建设工作,积极协助开展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参与镇(街道)重大行政决策和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司法所所长常态化列席党政联席会议,充分发表法律意见,助力提升党委政府依法行政和依法决策水平。深入开展普法依法治理,指导司法所开展宪法、民法典等法律宣传活动,采取“菜单式”“订单式”“法治微电影”“法治动漫”等新形式,增强法治宣传教育实效,提升基层群众的法治素养和依法办事水平。

三、聚沙成塔凝聚法治力量护航高质量发展。一是建立“所所对接”机制。充分利用麒麟区31家律所260余名律师资源,发挥律师事务所法律专业优势、团队优势,加强律所与对接司法所法律服务沟通力度,保障群众享有便捷公共法律服务权利,进一步缓解基层司法所人力不足问题,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全区14个基层司法所与17家律师事务所完成对接工作,并签署了工作协议,律师全面参与司法所普法宣传、人民调解、合法性审查等工作,通过4年实践取得良好效果。二是探索上下协同机制。利用麒麟区作为曲靖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优势,协调上级相关部门协助支持基层法治建设工作,市区法院、检察院等部门挂钩联系镇(街道)工作,省市区普法队服务普法强基补短板工作成效显著。市法学会在寥廓街道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设置全市首个“首席法律咨询专家联系服务点”充分发挥法学法律工作者的专业优势和智库作用,主动当好法律知识宣传员、法律事务指导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法律援助特派员和社情民意信息员,帮助基层法治工作拓宽了思路,创新了方法。三是组建“不走的普法队”。从村(社区)干部、人民调解员、社区民警、网格员、吹哨人、村(居)民小组长、“五老”人员(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致富能手、乡贤人士等各类人才和其他热心公益事业的村(社区)居民中,按程序规定共遴选村(社区)“法律明白人”1374名,确保每村至少6名“法律明白人”,组建一支群众身边“不走的普法队”。率先在全市推出了“法律明白人”一人一档工作,强化培训和管理,规范了法律明白人业务工作,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在宣传政策法规、化解矛盾纠纷、参与社会治理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