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楚雄州政协深入践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理念,坚持制度集成、平台共享、工作贯通,扎实开展院坝协商工作,聚焦基层社会治理难点,在命案高发多发、外出务工人员集中、矛盾纠纷突出的部分地区,助推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增强人民群众敬畏法律、尊重生命的意识,努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社会氛围,促进农村社会治理自治法治德治紧密融合。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政协搭台、各方参与、服务群众的工作格局更加定型高效,“院坝小协商”在“基层大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持“三个强化”,把牢协商“方向标”。一是强化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院坝协商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把牢主要工作是协商、工作方式是搭台的方向,坚持协商计划、协商议题由县市或乡镇党委审定和批准,协商结果向县市或乡镇党委报送并由其交办,确保院坝协商工作政治方向正确。院坝协商写入州委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二是强化制度规范。对标省政协院坝协商工作规则,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实施意见,突出商前调研,优化协商环节,规范协商程序,构建形成系统完备、简便易行的院坝协商操作规范。三是强化政协主导。把院坝协商作为政协工作重心下移、委员力量下沉、协商触角下延的重要载体,坚持政协主导、委员主体,在商前调研、组织协商等环节凸显政协作用,注重调动乡镇委员小组履职积极性。两年来,州县两级1452名政协委员直接参与其中,县级政协委员参与率超65%。
推动“三化贯通”,构建协商“闭环链”。一是选题精准化。坚持“小切口、大文章”,通过党政点题交题、委员找题、群众荐题、多方征题的方式进行调研选题,着重筛选移风易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跨区域、普法强基等方面议题,务求在选题定题上充分体现党政所需、政协所能、群众所盼。二是联动立体化。高效落实州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和委室挂点联系县市、乡镇制度,每年指导参与不少于1场,实现选择议题共同商量、调研协商联动开展、成果转化合力推动,协商水平整体提升。三是成果实效化。2024年开展122场院坝协商,助推解决问题443个;多场跨省跨县域跨乡镇协商、持续跟进“回头看”再协商成果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可;乡村污水治理、丧事婚事俭办、规范村组土地流转等一批协商成果在州、县市推广运用,形成了“协商一件、带动一片”的放大效应。
创新“四种机制”,打造协商“升级版”。一是创新建立“院坝协商+服务为民”机制。把开展院坝协商深度嵌入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中,在院坝协商活动中有序组织委员广泛参与开展政策宣讲、普法宣传、科技推广等为民服务活动,切实增强政协委员履职的群众获得感。二是创新建立“院坝协商+委员走访”机制。把协商调研与“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千名委员大走访”活动有机结合,在走访中征题选题,在走访中推动协商成果转化,回应民生关切,纾解民困民忧,凝聚民心民力。三是创新建立“院坝协商+提案办理”机制。把开展院坝协商与提案办理落实有机结合,委员在院坝协商中调研转化形成提案31件,通过院坝协商跟进助推21件提案办理落实,实现院坝协商与提案办理互融共促、双向推动。四是创新建立“院坝协商+专家服务”机制。充分发挥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用好用活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专家和工青妇、律师等行业委员专长,建立院坝协商专家服务团队,为协商活动提供专业人才支持。
培树“两个一批”,激发协商“新动能”。一是评选一批典型案例。每年在积极参与省政协院坝协商典型案例评选的基础上,州层面评选院坝协商“十个精品案例”,在政协全会上进行通报表扬,并编印年度《案例选编》,以典型引路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二是推广一批创新模式。注重总结提炼特色做法,通过《楚雄日报》和楚雄微信公众号媒体专栏、短视频等宣传推广,相关经验被《人民政协报》《云南政协报》等省级以上媒体报道231次;2个县市院坝协商工作先后获评全州政协“十个创新工作案例”,院坝协商影响力持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