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富源县人民法院营上法庭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创立婚恋纠纷案件办理中“劝和卡”、庭前调、庭中调、判前调、判后访的“1+3+1”模式,实现家庭婚姻案件从“案结事了”到“事了人和”转变,让司法既有力量,更有浓浓的“人情味”。
“劝和卡”打通家事解纷“前哨站”。营上法庭充分发挥特邀调解员做群众工作的优势,引导原告理性对待诉请、被告反思过错。特邀调解员长期在基层法律服务岗位工作,善于将法律法规、乡土人情和家长里短结合起来,“用心倾听当事人的故事、真情解决当事人的纠纷”,最终成功化解家事纠纷。营上法庭以驻村工作室为“点”,吸纳群众基础好和业务素质过硬的特邀调解员,采取“法官+法官助理”“网格员+特邀调解员”的“2+2”模式,搭建起家事纠纷排查化解“绿色通道”,依法、高效、快捷、多元调解家事纠纷。近三年,营上法庭立案后委托家事调解案件近600件,调解成功率达90%。
法庭“三调”拧开家事解纷“减压阀”。营上法庭除开展庭前委派、委托调解外,探索建立了家事纠纷调解机制,包括庭前“唠叨”、庭中“棒喝”、判前“提醒”。庭前“唠叨”即法庭对委托调解不成且已确定开庭时间的家事纠纷,在征求双方当事人意愿后,由法官邀请当事人信任的网格员,对双方开展“拉家常”式调解,疏导情感障碍,修复亲情。庭中“棒喝”指在法庭审理中强化庭审调解功能,在查清案件法律事实的基础上,讲清法律关系,耐心倾听双方讲述,发现家长里短背后的生活问题,引导双方重新审视自我,反思夫妻之间存在的问题根源。判前“提醒”是在法律文书送达时,对判决离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进行释法明理,引导当事人放下积怨、留住温暖,忘掉痛苦、记取美好,实现判前“一别两心安”。针对判决不准予离婚的情况进行疏导,争取让双方放下执念、延续亲情。
案后回访让“家”变得可触可感。针对涉子女抚养、涉家暴等案件,营上法庭逐一重点标记,不定时与村社组织、代表委员、妇联等做好回访工作,传递法治温度,不断延伸司法服务的“毛细血管”,持续修复家庭裂痕,防止家事纠纷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