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姚安县公安局以“县局主战,派出所主防”思路为抓手,强化辖区派出所“主防”能力,构建“治安+N”的立体化模式,从“事后干预”向“前意识疏导”模式转变,开拓“以小促大”工作思路,推动全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打开矛盾化解工作“新视界”。
治安+情指,聚焦“小事件”,补齐基层防控网。一是坚持以实战为引领、实效为导向,按照“排查得早、发现得了、控制得住、解决得好”的原则,聚合手段,充分发挥公安机关情指情报中心前端触角和治安部门纽带作用,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依托大数据平台,紧盯110、12345、12389、营商环境投诉等渠道,对纠纷类数据进行碰撞分析,甄别刑释解教、吸毒人员、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等重点人员。二是综合梳理纠纷类警情报警频率、调解次数、矛盾性质,二次分析主动发现重点风险隐患,全量感知潜在风险,及时推送矛盾纠纷线索。2025年以来,姚安县公安局治安部门对1530件各类警情、投诉开展分析研判,重点对婚恋矛盾纠纷警情、家暴警情、重复报警警情存在“民转刑”风险隐患的反向推送派出所跟踪问效,期间发送工作提示单12份,推送45件矛盾纠纷化解45件,做到早发现早化解。
治安+综合部门,聚焦“多元化”,不断深化联调联控体系。一是坚持联调支撑、多元托底。加强与职能部门、有关律所沟通协作,按照“一般纠纷派出所跟踪化解、重大敏感复杂纠纷调解中心专业化解、非公安机关职责事项移交化解”的原则,积极构建双向移交联调化解机制,进一步厘清职责边界、明确权责分工,提高风险化解率。二是强化公安专报与公安提示函作用。前者向县委政法委汇报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矛盾纠纷,争取党委政府力量,统筹多部门联合介入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后者向职责主责部门推送情况线索,推动主责部门早期介入,主动履行职责,掌握工作主动权,积极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治安+驻村(居委会)人民调解室,聚焦合成作战,进行“立体式”调解。一是派出所层面积极联合乡(镇)、村(居)委会等各方力量协同推进,建立快速联动响应机制,创新创优矛盾处置方式方法,实现纠纷化解“合成作战”。以“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为牵引,构建“1个专业调解中心(乡镇)+N个驻村(村、居委会)人民调解室”的“立体式”调解网络;二是优选村、居委会德高望重有一定威望的村、居委会“话事人”,构建以村(社区)民辅警为主、警格+网格的矛盾纠纷信息来源网络,借助警民警务微信群、治安防控群等拓宽信息来源。三是建立风险等级评估制度,由派出所牵头组织乡镇各部门对走访摸排出的矛盾纠纷,根据矛盾纠纷性质、激化概率、影响社会稳定程度等要素,按照低、中、高的等级开展风险评估,对中高风险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开户建档”,常态对接属地乡镇街、村居,做好信息互通和定期回访,动态升级矛盾纠纷风险等级,针对高风险矛盾纠纷,严格落实专人定策、专项评估、专案化解工作措施,按照“一人一策”“一事一档”原则分别制定策略化解,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2025年以来,姚安县公安局治安部门发送公安专报7份,发送公安提示函6份,化解高风险矛盾纠纷6件,中风险矛盾纠纷86件,低风险矛盾纠纷224件,化解率达98.1%。
治安+防控措施和治理体系,聚焦“标准化”,持续完善“闭环”管理。坚持以标准立规矩、流程立规范,从前期预警研判、中期应对处置、后期反馈整改入手,推动纠纷化解工作向前端、后端延伸。一是治安+情指构建“县局研判预警、基层落地处置、县局回访跟进”工作流程,设置派出所领导、县局治安部门和情指中心三级审核关口,层层把关指令反馈内容,倒逼派出所对每条指令做到“真上门、真见面、真化解、真回访”,确保各层级矛盾纠纷工作指令要求落实落地,实现指令回复全“闭环”。二是治安+督察健全调查处置机制。总结矛盾纠纷调处经验,制定排查化解工作规范,落实民警首接责任制,对接报的各类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全面、准确调查取证,为可能存在的违法犯罪行为提供证据支撑,实现工作流程全“闭环”。三是情指+督察健全跟踪回访机制。按照“谁办理、谁回访”的原则,做好跟踪回访工作。坚持公平公正原则,调解过程全程录音录像,维护当事人双方合法权益。对已调解成功的,在规定时间内回访听取群众意见,提升公安民调满意度;对正在履行调解协议的,继续做好法治宣传和思想教育,巩固调解成果,防止出现反复;对还未履行协议的,做好督促,并视情联合村镇干部上门沟通,听取意见建议,确保化解到位,实现回访全“闭环”。四是督察+治安+刑侦+法制健全责任倒查机制。由督察+治安+刑侦+法制对因矛盾纠纷升级激化发生的暴力案事件,严格落实倒查分析机制,深入剖析发案原因,有针对性堵塞管控漏洞,结合调解卷宗、台账资料和工作档案建立情况,通过周点评、月通报、季考核方式,深入查找分析调处工作中存在问题短板,推动工作质态持续向好,完善防控措施和治理体系,实现命案防控全“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