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云南,关注云南依法治省工作,参与法治云南建设,尊法守法,学法用法,携手并进共建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关注云南依法治省工作,参与法治云南建设,尊法守法,学法用法,携手并进共建法治国家、法治社会。

全民守法普法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全民守法普法

“红枫服务”升级!怒江丙中洛“义警”三支分队深化融合促治理

发布时间: 2025/9/9 21:39:04
来源: 中共怒江州委全面依法治州委员会办公室


近年来,怒江边境管理支队丙中洛边境派出所坚持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充分结合工作实际,将丙中洛“红枫服务”义警队分为“双语普法”“旅游之家”“助力振兴”三支义警小分队,创新打造“义警+”模式,深化“警网”融合、加强“警民”互通,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

“双语普法”义警队:火塘边的法律使者

夕阳的余晖拉长了木爱生骑着摩托车的身影。刚刚结束村委会一天的工作,这位“双语普法”义警队的骨干没有回家,而是匆匆赶去和民警谢航汇合。他们的目的地,是偏远的小茶腊组,那里信息闭塞,留守老人居多。木爱生的摩托后座,绑着一叠崭新的防诈宣传单。

“最近村子里来了好几拨卖‘神奇保健品’的外地人。村子里都是老人,我担心他们被骗……”路上,木爱生向谢航道出心中的忧虑。抵达时,天色已暗。木爱生熟门熟路地将寨子里年长的老人们召集到和爷爷家的火塘边。他们拿出准备好的假药酒、中奖卡等防诈“道具”,木爱生操着流利的独龙语,谢航在一旁用汉语补充,开始了普法:“阿吧(傈僳语:爷爷)、阿呀(傈僳语:奶奶),喊你们先交钱的,都是骗子!这些‘神药’多半是糖水,吃了没用还伤身!”木爱生指着药酒和卡片,用最直白的乡音、最贴近生活的例子,拆穿骗子的伎俩。他反复强调:“陌生人让掏钱,一定要先打电话问我、问谢警官!钱袋子要捂紧!”谢航则重点讲解了如何识别可疑人员和遇到诈骗时的应对方法。

像木爱生这样的“双语普法”义警队员,活跃在丙中洛的各个角落。他们深知,法律条文若不能“翻山越岭”抵达村民心坎,便是空中楼阁。农闲时的院坝、人群聚集的小卖部、甚至田间地头,都成了他们的普法课堂。从防范电信诈骗到禁赌、禁毒,从土地纠纷到婚姻家庭矛盾,他们用乡音传递法治之声,打通边疆普法“最后一公里”。

“旅游之家”义警队:党员先锋的“流动哨”

秋那桶村民马志军在丙中洛观景台遗失手机,被热心群众送到派出所。接警后,派出所一键调度,不到十分钟,身着蓝马甲、佩戴醒目党员徽章的民警老孔便赶到现场。他不仅是“旅游之家”义警队员,更是丙中洛所“景警随行”党员先锋服务队成员。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日常巡逻经验,帮助游客迅速找回失物。这仅是丙中洛所“旅游之家”义警队日常一景。

面对激增的游客压力,丙中洛边境派出所主动作为、统筹谋划,推动成立了“旅游之家”义警队,将党建深度嵌入景区治理体系,构建起民警主导、义警协同的服务新格局。他们在重点景区设流动点,亮身份、作表率,承担安全巡逻、纠纷调解、文明引导等职责。

创新“义警+”模式,巧妙融合“普法茶水铺”实体阵地与“景警随行”党员先锋服务队动态力量,将服务触角深植景区肌理。在游客聚集的节点,党员义警依托“茶水铺”提供休憩、凉茶服务的同时,化身政策“宣传站”、纠纷“调解点”;身着蓝马甲、佩戴党徽的“景警随行”队员,以茶水铺为“圆心”,高频次巡防于栈道、观景台之间,主动送服务、解难题。

这套“固定+流动”“服务+治理”的组合拳,将义警真正锻造成感知灵敏的“神经末梢”和凝聚人心的“流动堡垒”。游客置身峡谷,一眼可见的蓝马甲与党徽,便是触手可及的安心。

“助力振兴”义警队:田埂旁的“及时雨”

梯田间,丙中洛边境派出所派驻的持有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的民警胡寅东,正被村民围着解答疑问。他和“助力振兴”义警队队员,在丙中洛所“法律下乡”工作部署下,将咨询点设在“田埂旁”。

队长罗学峰在调研中发现,土地流转、劳务纠纷等法律问题成为阻碍村民致富的一大难点。丙中洛边境派出所指导义警队变“坐等”为“下沉”。秋那桶村筹划种植项目时,村民因不懂入股合同犹豫。义警党员胡寅东听闻及时赶到地头逐条解读,促成签约。“以前合同像‘天书’,现在讲明白了,我们签得踏实!”独龙族村民杨秀花发出内心的感慨。

靠着“民警+法律义警”的组合拳,这支“地头普法队”已把法律咨询送达1200多人次、现场调解纠纷20余起、为村集体审核合同10余份,带动经济作物扩种300余亩,让治理力量沉到底、发展动能提上来。

下一步,丙中洛边境派出所将继续深化“枫桥经验”本土实践创新,不断拓展“义警+”模式的广度和深度,赋能这支植根群众的队伍在维护边境稳定、服务乡村振兴中展现更大作为,为筑牢辖区长治久安根基注入澎湃动能,奋力绘就边陲和谐、民族共兴的壮美“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