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云南,关注云南依法治省工作,参与法治云南建设,尊法守法,学法用法,携手并进共建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关注云南依法治省工作,参与法治云南建设,尊法守法,学法用法,携手并进共建法治国家、法治社会。

全民守法普法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全民守法普法

文山:党建引领创新推广村级共建理事会 以“小切口”改革激活基层治理“新活力”

发布时间: 2025/9/22 18:12:27
来源: 中共文山州委全面依法治州委员会办公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治理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近年来,文山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抓手,深入开展“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帮扶企业”专项行动,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中,大力弘扬“西畴精神”和“老山精神”,探索出一条“村级共建理事会”推动乡村治理特色路径。通过基层首创破局、试点优化升级、全州全面推广,8县(市)因地制宜、全域发力,奋力书写共建共治共享新篇章。

村级共建理事会是文山州践行“千万工程”经验的一项创新实践,它以“组织共同建、需求共同提、资源共同筹、服务共同做、标杆共同争”为理念,通过“1+N+1”模式,即一个村(社区)共建理事会、多个专业服务组、一个村(居)民小组共建小组,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全力以赴参与乡村治理。解决了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群众发动不起来、钱不够用等问题,也发现储备了一大批乡村“能工巧匠”,涌现出了“给我一吨水泥,改变一个村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大三格、小三格”、社区治理“红管家”志愿服务等典型经验,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

坚持党建引领,激活群众自治“一池春水”

文山州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村级共建理事会形成、运行全过程,构建“党组织牵头、理事会搭台、群众唱主角”的治理格局。砚山县田心社区多民族杂居,在推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中,社区党总支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动员89户居民拆墙透绿,主动让出门前空地约4万平方米,用于拓宽路面建设集市,通过拆除围墙、打开“心”墙,建成远近闻名的“民族团结幸福路”。西畴县龙潭坡村党支部组织群众自已规划实施,通过“政府帮一点、村组出一点、能人捐一点、群众凑一点”的“四个筹一点”和“政府统购材料省一点、群众投工投劳省一点、施工成本利润省一点、变废为宝省一点”的“四个省一点”众筹节支措施,仅用58天就完成全村房屋风貌改造、庭院整治、绿美建设,节省资金90%,将全村32户划分为3个网格,实行党员干部分片挂户,有效解决村内大小事。

坚持群众主体,凝聚乡村建设“最强合力”

“村庄怎么建,群众说了算!”文山州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以“自己的家园自己建”激发内生动力,让群众既当“设计师”,又当“施工队”。马关县腊科村采取“群众自建、邻里帮建、村组共建”的方式,实施“两污”治理、民居改造等项目建设13个,形成群众共建共治、自管自用良好局面,为发展乡村旅游打牢了基础。丘北县阿诺村群众主动拆除乱搭乱建铁皮房等8447平方米,由政府供应物资,群众投工投劳建成文化广场1000余平方米、人行步道1600米,节省资金190余万元,真正做到了“花小钱办大事”。

坚持改革创新,探索边疆治理“文山样本”

文山州立足边疆多民族实际,将村级共建理事会机制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不断提升边疆治理水平。文山市狮子山村群众自筹资金、自已动手,以安装一组空气开关、配备一组灭火器等“四个一”模式,建成农村消防入户示范村。麻栗坡县下金厂乡采取搭建网格“小平台”、用好普法“小队伍”、关注特殊“小群体”、办理化解“小问题”、探索治理“小创新”、改善生活“小环境”的“六小模式”,打开边疆基层治理新局面。

从“党委政府要我干”到“群众主动干”,从“单打独斗”到“共建共治”,“千万工程”经验文山实践印证了基层治理归根结底要靠聚众智、集众力。今日的文山,村村有理事会、寨寨有能人、户户共参与,以共建共治共享的磅礴之力,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努力实现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