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保山市隆阳区聚焦发挥村规民约在基层自治、法治、德治中的载体作用和群众自治中的“约法”作用,以“村民议、大家定”的方式,促进基层矛盾纠纷有效化解,依托村规民约处理217起违规行为、调解261起纠纷,变村规民约一纸条文为基层善治“金钥匙”,蹚出一条以“约”促治、以“约”兴村的基层治理新路子。
一份乡约,定好行为“标尺”。基层治理,根基在于和谐;乡村发展,关键在于聚力。蒲缥镇塘子沟村在村容村貌日新月异的同时,也遭遇了“烦恼”。“日子越过越好,邻里间的小摩擦却多了起来,有时为了一棵树、一尺地,就能吵得面红耳赤。”村党总支书记梁进辉谈及过往,话语中满是无奈。如何化解矛盾、凝聚民心,成为摆在村两委面前的现实课题。塘子沟村的破题之策,是激发村民自治的内生动力。2020年起,在村党总支引导下,塘子沟村广泛征集民意,180余名群众代表共同商议,最终将21条民意凝练成一份人人认可的村规民约。与此同时,村里激活红白理事会、治保委员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让村民真正成为村庄事务的“当家人”,为基层治理筑牢群众根基。为确保村规民约落地,塘子沟村构建“五级”网格管理模式,精心挑选18名党员群众代表担任网格员,每人包保10户家庭。这张细密的服务网络,既是政策宣传前沿,又是矛盾化解一线。网格管理模式建立以来,网格员成功调处4起矛盾纠纷,开展300余次政策宣传,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如今的塘子沟村,一份村规民约立下行为规矩,一张治理网格织就贴心服务,崇德向善、和谐善治的氛围愈发浓厚。
一口乡音,讲活纸上“规矩”。村规民约要深入人心、化为行动,离不开有效的宣传引导。隆阳区委社会工作部搭建平台,依托家长夜校、院坝会等载体,让村规民约宣传成为连接党群的桥梁。“乡亲们,这村规民约是大家一起商量出来的,为的是让日子过得更舒坦。”在金鸡乡育德村的院坝里,老马正用质朴乡音解读村规民约。老马本名马荣元,是隆阳区委社会工作部的老干部,凭借30余年基层工作经验,成为村规民约的“金牌讲解员”。他从不照本宣科,清澈的河道是他讲述环境整治的生动教材;治理婚丧旧俗,他用身边人、身边事倡导文明节俭新风。在隆阳区,像马荣元这样的政策宣传者有很多,他们不仅是民意倾听者,也是共识推动者。他们的努力打通了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米”,让村规民约从墙上的条文化作村民心中的明灯,让基层治理在有温度的实践中彰显实效。
一条心路,走宽致富“门路”。“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潞江镇芒旦村,这棵引来致富“金凤凰”的“梧桐树”,就是写进村民心坎的村规民约。它以共识为根、文明为壤,最终枝繁叶茂,惠及全村。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一纸乡约,从口号内化为全村人的自觉行动,守护家园成了本能。村里95名党员带头,主动认养438棵百年树龄的古树名木,以党支部为单位打造一片片“党员示范林”,村民齐心协力将家园扮成花园,游客纷至沓来,商机随之而来。环境美了、人心齐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弘扬水到渠成。依托村规民约营造的良好氛围,芒旦村盘活文化资源,昔日自娱自乐的泼水节、广母节,如今已成远近闻名的文化名片,村民办起特色民宿、风味餐饮,将独特文化韵味转化为经济收益。2024年以来,芒旦村接待中长期旅居客人2700人,带动消费超4000万元。房前屋后的美丽风景,化作村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这条从“心”出发的致富路,有了村规民约保驾护航,越走越宽广。
一缕新风,吹开文明“花朵”。涵养文明乡风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内核。在瓦窑镇横山村,一份省级“十佳村规民约”正推动多民族混居村落告别旧俗,迎来新风。“过去,吃杀猪饭成风,一年要去几十家,礼金支出三五千元,主客都累。”村民张洪文道出了曾经的负担。改变契机在于修订村规民约。村两委和老党员带头入户恳谈,将“红白喜事不铺张”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通过大喇叭、微信群和户长会反复宣传。村规民约的作用不止于餐桌。从引导养殖户规范排污,到激励村民自强不息,一个个事例彰显着村规民约的约束力与感召力。如今的横山村,一份村规民约“约”出村美人和的好风尚。从和谐善治到乡音传颂,从绿色致富到文明新风,隆阳区的村规民约如春风化雨,润泽乡村。村规民约从“纸上”走向“心上”,从“条文”化为“行动”,为乡村振兴谱写村美人和的文明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