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护航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昆明市五华区通过“法治化营商环境会客厅”的创新实践,生动诠释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变被动为主动、化粗放为精准、寓法治于服务、以闭环求实效”的现实意义。2025年上半年通过上门开展“法治化营商环境会客厅”活动,走访4大类10家企业,收集14条问题,成功解决11条,后续推进解决中3条,通过企业意见建议收集遍及全区所有政府部门法律风险隐患1条,向人大立法部门推送立法建议意见2条。
一、重构服务逻辑,变“企业跑腿”为“政府上门”,构建“上门式”法律服务新体系
一是精准分类走访,破除“大水漫灌”式服务弊端。传统的集中座谈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汇聚企业声音,但也存在诸多弊端。一方面,企业需抽出专门时间前往指定地点,这对于业务繁忙的企业而言,无疑增加了时间和人力成本。另一方面,统一座谈难以精准聚焦不同行业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导致解决问题针对性不足。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五华区委依法治区办深入调研,根据行业特点、企业规模、发展阶段等因素,将辖区内企业进行细致分类,涵盖商业服务业、信息技术业、医疗健康业、小微企业等多个领域。随后针对不同类别的企业,制定个性化走访方案,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二是按需定制,一企一策:摒弃“千企一面”的标准化流程,以“精准性”取代“普惠性”。传统“一刀切”的服务模式难以匹配企业多元化需求,在走访前,五华区委依法治区办提前收集目标企业群体的共性诉求及拟走访企业的个性难题,根据行业特点量身定制走访方案和沟通重点,确保服务供给与企业需求高度匹配,提高对话效率,使法治供给从“纸面条款”转化为“企业获得感”。
二、“一企一策”闭环处理,实现问题动态清零,建立“走访-研判-交办-反馈”四步机制
一是从“问题反映”到“闭环解决”。现场“把脉会诊”,即时响应:在“会客厅”现场,五华区委依法治区办不仅倾听企业诉求,更注重现场剖析问题根源。对于政策咨询、流程指引等能当场明确答复的简单问题,力求“秒回秒办”;对于普遍性问题,形成专题研究报告,供区委区政府决策参考;对于行业性问题、涉及多部门协调或需进一步研究的复杂问题详细记录收集相关情况,组织涉及部门召开专题协调会,推动政策调整优化;对于个案类问题,依法转交相关单位限期办理并反馈。二是分级分类,精准流转:建立问题快速响应与分类处理机制。五华区委依法治区办作为“总枢纽”,对收集到的问题进行梳理、编号、建库。依据问题性质(如政策咨询、执法争议、制度障碍、历史遗留)和解决层级(区级、市级、需上级协调),第一时间精准分流至相关责任部门或提交区级协调机制研究,避免“踢皮球”和“石沉大海”,确保问题“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三是跟踪督办,销号管理:建立问题台账动态管理和限时办结制度。实时跟踪问题处理进度,对临近时限或进展缓慢的进行预警、催办。问题解决后,及时向企业反馈结果并邀请其进行满意度评价,形成“走访-研判-交办-反馈”的完整闭环。
三、实现减负、增效、满意度“三维跃升”,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一是服务升级:从“单一答疑”到“综合赋能”。走访企业时工作人员不仅是政策解答者,更是企业“健康顾问”。在沟通过程中,结合行业特点和典型案例,主动帮助企业梳理合规风险点,提供“法治体检”报告,提出防范建议,将风险化解于萌芽。二是政策宣讲,精准滴灌:改变“广撒网”式政策宣传。针对不同行业企业的核心关切,精准解读最新的惠企纾困政策、法律法规修订要点(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最新细则、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稳岗扩岗补贴申领指引),确保企业“听得懂、用得上、享得全”。三是倾听建议,优化供给:“会客厅”也是政府问计于企、问需于企的宝贵平台。五华区委依法治区办走访过程中主动征求企业对现有法规政策、政务服务流程、监管执法方式的意见与建议,收集关于制度性障碍的“第一手资料”。这些建议经过系统梳理后,成为我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政策迭代升级的重要依据。
四、借力企业献策,化解共性风险,达成政企劳三方共赢
五华区委依法治区办在“会客厅”中搭建政企深度对话桥梁,不仅邀请企业负责人反馈经营难题,更重点关注企业反映的政府服务“共性堵点”,鼓励企业法务、一线员工结合实际场景,提出涉及政府服务、权益保障的具体诉求,本次实践中,通过吸纳企业建议成功化解1条遍及全区所有政府部门的法律风险隐患,向人大等部门推送完善法律法规建议2条,正是三方协同的生动例证:对政府而言,及时堵塞法律漏洞,提升依法行政水平,降低行政风险;对企业而言,消除经营中的规则不确定性,减少制度性交易成本,增强发展信心;对劳动者而言,规范的政府服务与清晰的法律规则,为劳动权益(如薪酬保障、社保办理、劳动争议解决等)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并非政府单向的“给予式”服务,而是政府与市场主体、劳动者三方协同联动的过程。在“法治化营商环境会客厅”这场实践活动中,五华区积极转变角色,从管理者、审批者向服务者、赋能者转变,最终实现“政府补短板、企业减负担、劳动者获保障”的三赢局面,实践证明只有充分激活经营主体的“建言献策”动能,才能构建起更具韧性、活力与温度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