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异龙湖畔到彝家村寨,从街天集市到丰收节舞台,从山区到城镇,红河州石屏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创新推出“六聚焦”普法惠民模式。该模式精准把握群众法律需求,根据不同时间节点,精心挑选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将法律服务送至群众身边,为农村和谐稳定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
一、聚焦“重点领域”:靶向施策,破解“急难愁盼”
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牢“异龙湖清石屏振兴”的目标任务,突出异龙湖保护治理,抓好相关法律法规宣传,重点解读《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异龙湖保护管理条例》。“送法下乡—普法惠民”工作队走进湖畔村庄,向村民详细普及了养殖污染防治、生活垃圾规范处理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义务等知识,引导群众主动投身高原湖泊革命攻坚战,积极落实种植结构调整、有序开展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加强畜禽养殖日常监管、义务参加村庄清洁行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强调破坏湖泊生态环境的法律后果。开展进村入户宣传教育203场次,增强了异龙湖周边村庄群众的法治意识,为基层法治建设和生态保护筑牢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今年年内完成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面积8万亩,发动群众投工投劳8849人次,共清理农村生活垃圾9345吨,清理水塘32口、沟渠260公里、淤泥546吨、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3669吨,清理假乱俗广告322条。
二、聚焦“重点群体”:双语普法,搭建“连心桥梁”
石屏县少数民族人口以彝族为主,占比达63%。为了让彝族群众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识,使生硬的法律法规变得通俗易懂,“送法下乡—普法惠民”工作队深入偏远乡镇及少数民族集中的村寨,针对民族聚居、汉语交流存在障碍的实际情况,精选熟悉彝族语言的普法干部采用“汉语+彝语”双语模式,运用通俗易懂的方言,结合真实案例,将晦涩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家常话”。每到一处工作队员都耐心的向群众讲解民族团结政策、婚姻家庭、未成年人保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防电信网络诈骗、土地纠纷、林权纠纷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律知识。普法惠民工作队还设立法律服务咨询台,针对群众提出的各类法律问题,法律专业人士热情接待、耐心倾听,从专业角度进行详细解答,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法律建议和解决方案。双语普法有效打破了语言壁垒,使法律“接地气”,队员用当地语言进行宣讲,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法律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实现了群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了解”,让少数民族群众能更清楚地知道如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劳务纠纷、维护财产权益、反对家庭暴力等。同时,潜移默化地在改变着人们“信访不信法”的观念,引导民众在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运用法律武器,而非通过极端或非法手段解决,从而促进了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彝汉”双语普法共到30个村寨开展活动56场次,为乡村振兴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聚焦“重点问题”:法治赋能,激活“振兴动能”
针对婚姻家庭、未成年人保护、电信诈骗、邻里土地纠纷、防范“地下六合彩”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重点热点问题,“送法下乡—普法惠民”工作队深入乡镇。根据群众的实际需求,通过开展法治讲座、设立咨询台、摆放宣传展板、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方式,向群众普及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在石屏县第三中学,组织学生开展禁毒知识有奖问答,1100余名师生积极参与。在社区在村委会,面对群众提出的各类法律问题,各部门法律人士各展所长,面对面解答群众法律问题,为群众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活动现场气氛热烈。此外,各部门工作人员还结合真实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法律条文,将法律知识转化为群众听得懂、能理解的家常话,让法治理念真正走进群众心里,赢得了群众对普法宣传活动的高度肯定。普法惠民队员选其所长、投其所需,满足了群众的法律需求,解决了群众的日常所困。共开展宣传活动12场次,为乡村法治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四、聚焦“节庆日”:法韵融入,共庆丰收盛景
“送法下乡—普法惠民”工作队抓住举行农民丰收节有利时机,开展集中宣传活动,将实用的法律知识融入满场欢喜之中,让群众在快乐中体验法治,在节日的氛围中感受法治。在集市显眼位置设置了法律咨询台,为群众解答各类法律问题。前来咨询的村民络绎不绝,咨询内容涉及土地承包、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电信诈骗防范等多个方面,工作队员耐心细致地给予解答。普法志愿者穿梭在人群中,主动向过往群众说法普法,把与农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案例,让村民们能够轻松理解法律条文。这场丰收节里,稻香果甜混着“法味”,群众捧着丰收的果实,也装着实用的法律知识,这既是对劳作成果的庆祝,更是给“年年丰收”注入了扎实的法治底气。
五、聚焦“薄弱地区”:法治夜校,点亮乡村法治之灯
牛街镇是石屏县较为偏远的乡镇,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5%,群众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很多群众只听得懂彝语。针对这种情况,牛街镇因地制宜,创新推出“法治夜校+双语普法”拓宽普法渠道,利用晚上群众空闲时间,挑选既懂法又会彝族语的少数民族干部,开展“一周一村一讲法”夜校普法活动,“夜校”的老师由镇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干部及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综治网格员等基层一线力量组成。“法治夜校”作为行走的普法学校,边围绕婚姻家庭、赡养、交通安全、乡村振兴促进法、子女教育、诚信等开展普法,边发现并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截至目前共举办“法治夜校”103期,化解矛盾纠纷21件。这种实实在在的“法治夜校+双语普法”模式,正成为引导山区少数民族群众树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重要途径。群众笑了、懂了、记住了,法治的灯也亮了。
六、聚焦“群众需求”:“街天法律摊”,亲民又利民
针对群众遇到纠纷不知道找谁、怎么找、去哪找,觉得律师“高高在上”、费用高等困境,云南王平律师事务所创新推出了一项常态化公益法律服务——“街天法律摊”,把服务点直接设在群众赶集必经的路上,将免费法律咨询台直接设入集市与周末街头,这种走出律所的服务模式,拉近了群众与律师的距离。蓝色的帐篷、温馨的座椅、微笑的律师、耐心的解答,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法律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生硬条文,律师就是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的知心人。简单的“法律摊”,就是一堂微型的法治课,把普法与律所业务发展有效结合起来,把律师从办公室搬到了街头巷尾,执业律师用最朴实的语言,将复杂的法律条款转化为老百姓听得懂的道理。云南王平律师事务所“街天法律摊”模式,已成为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品牌与业务双下沉的有效路径。自9月份开展活动以来,累计接待民众70余人次,提供诉讼指导服务15人次,现场解决法律需求10余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