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云南,关注云南依法治省工作,参与法治云南建设,尊法守法,学法用法,携手并进共建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关注云南依法治省工作,参与法治云南建设,尊法守法,学法用法,携手并进共建法治国家、法治社会。

全民守法普法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全民守法普法

临沧市双江县以法治为基础赋能茶叶检测品荐溯源 护航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2025/10/29 18:46:59
来源: 中共临沧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是名副其实的茶城,县内有着海拔最高、面积最广、密度最大、原始植被保存最完整的世界第一野生古茶树群落,享誉海内外的百年栽培型冰岛古茶,就是源生于双江的勐库大叶种茶。近年来,双江先后被授予“全国最美茶乡”“中国茶叶百强县”“全省茶叶十强县”等称号,勐库大叶种茶与茶文化系统被认定为全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

双江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要求,聚焦“法治立标、依法监管、依规服务”,通过构建标准化检测体系、强化法治化联动机制,推动茶叶产业从“口头推介”向“合规认证”转型,挂牌成立茶叶检测品荐溯源中心,为全省茶产业“有序化输出、优质化发展”筑牢法治屏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锚定法治标准,构建信任保障闭环

茶叶检测品荐溯源中心以“打通茶园到茶杯法治信任链”为核心,将法律法规要求贯穿茶叶检测全流程。一是依法建立溯源档案,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为每批送检茶样建立“一品一档”电子溯源档案,详细记录种植环节投入品使用、加工环节质量控制、检测环节指标数据等信息,档案数据实时对接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具备可查询、可追溯、可追责的法治效力。二是依规出具权威报告,严格按照《茶叶安全要求》(GB 2762-2022、GB 2763-2024)及《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T 23776-2018)等国家标准开展检测,出具的农残、重金属达标报告及感官审评结果,成为茶叶市场准入的“法定凭证”——本地茶农、电商企业需凭合格报告方可上架销售,消费者可依据报告主张权益,有效降低消费纠纷,茶叶电商退货率低至1%。今年1-9月,双江县茶叶电商销售额突破10亿元,实现同比翻倍增长,切实解决过去“卖茶无依据、维权无凭证”的法治痛点。

二、强化依法评审,破解市场乱象难题

针对云南普洱茶“山头论价、品质无标、价格虚高”等行业乱象,茶叶检测品荐溯源中心以法治思维构建科学评审体系。一是组建合规评审团队,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办法》,组建由17名省内外具备法定资质的专家构成评审委员会,明确评审专家权责及回避制度,确保评审过程独立、公正、合法。二是严格依法盲测审评,对来自勐海、普洱、昌宁等茶区的茶样,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五大指标开展盲测,评审结果不依赖个人喜好,仅以国标为“唯一标尺”——既精准界定茶叶风格特性(如甜醇、浓香等),为定价提供合规参考;又依法指出用料、加工环节的质量缺陷,指导茶农、茶企依据标准改进生产,避免因“不合标”面临市场处罚。同时,茶叶检测品荐溯源中心将评审结果纳入茶企信用档案,对多次检测不合格的主体,依法推送至市场监管部门实施联合惩戒,推动茶叶交易从“模糊议价”向“按标定价”转变,保障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三、完善法治联动,扩大全域服务效能

茶叶检测品荐溯源中心突破地域局限,构建“县委统筹+部门依法监管+基层依规落实”的三级法治联动体系,将服务延伸至全省主要茶区。一是强化基层法治衔接,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及“两委”成员担任“法治联络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相关规定,深入茶农家中、合作社、SC认证企业,筛选符合安全标准、供应稳定的茶叶产品,对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依法劝阻入市,每月将检测及销售数据上报县级监管部门,以党组织公信力叠加法治约束力,确保产品质量可管可控。二是开展助农行动,在9月25日党建引领直播助农专场活动中,规定所有上架产品均需出具中心检测合格报告,直播过程中依法公示产品溯源信息及检测结果。活动10天内销售额达1010.7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42.3万元、茶农增收429.9万元,实现“合规销售、放心增收”。截至9月30日,茶叶检测品荐溯源中心累计受理茶样1.7万余个,其中7200余个来自双江以外周边茶区,逐步成为区域性茶叶品质“法治评价枢纽”。

下一步,双江县将持续以法治为引领,推动茶叶检测品荐溯源工作与《云南省茶产业发展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有效衔接,探索建立茶产业“检测-认证-监管-维权”全链条法治保障机制,进一步规范茶叶市场秩序,助力云南茶叶贴上“品质合规、溯源可查、权益有保”的法治标签,实现茶产业“良币驱逐劣币”的健康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