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云南,关注云南依法治省工作,参与法治云南建设,尊法守法,学法用法,携手并进共建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关注云南依法治省工作,参与法治云南建设,尊法守法,学法用法,携手并进共建法治国家、法治社会。

新闻图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图片

法治阳光照亮云岭边疆

发布时间: 2022/3/3 20:10:04
来源: 云南日报

20191月,云南省司法厅、云南省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云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联合部署开展全省边境地区“法治宣传固边防”活动。普法服务队巡回宣讲、执法司法全过程普法、边境普法教育示范基地创建等40余项法治宣传新举措应运而生,推动边疆普法工作走深走实。

3年来,我省连续将“法治宣传固边防”活动纳入全省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整体规划。云南边检总站联合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创建216个法治示范校园、法治示范社区(村寨),创建117个零发案村和无毒、无“偷引带”村寨,打造了4个枫桥式边境派出所。目前,全省25个边境县(市)的15个村被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78个村被命名为“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边境辖区案发率逐年下降,形成了警民协力、边境共治、边疆共建的良好局面。

树典型建基地 提升边民群众法治素养

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边境线长147公里。当地边境派出所利用客运司机、外卖骑手人熟、地熟、接触人员广等特点,发动370名驾驶员加入普法队伍,形成了“流动车轮+普法”的普法宣传新模式。“车轮普法队”结合突出的社会问题及群众关心的涉法问题,精心制作普法小册子、口袋书等宣传资料送到群众手中,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提升法治宣传教育的渗透力、影响力,先后向公安机关提供各类线索2140条,帮助破获各类案件41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33人,真正实现了车开到哪里,普法就开展到哪里,为维护边境辖区安全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3年来,我省积极探索,已形成“车轮普法队”、“小刘讲法”、“屈斌宣法”、“佤山法宣骑警”等一批品牌典型,分类打造了打击跨境犯罪、预防青少年犯罪等14个普法教育示范基地,融合民族文化,打造了清水河国门法治文化园、打洛(口岸)法治文化长廊等23个法治文化阵地,以点带面切实提升边境地区群众法治素养。

零距离接地气 创新方法增强普法效应

“法治宣传固边防”活动中,针对边境地区多民族特点,我省将法治宣传与边境工作深度融合,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形成常态化边境普法效应。

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勐烈镇牛洛河、大寨两个行政村与老挝约乌县麻利头乡接壤,双方边民语言相通、风俗相近,非法出入境问题时有发生。勐烈边境派出所通过与老挝麻利头派出所开展“双语双边”普法宣传,鼓励发动会两国语言的外籍人员与民警共同组建“双语”普法小分队,把法律知识送到121名通婚居住的外籍人员身边,让她们能够与辖区群众一起接受普法教育,实现了牛洛河、大寨边境村跨境违法犯罪活动从有到无,边民参与“偷引带”连续8个月实现“零发案”,社会治安从乱到治的根本转变。

在临沧市沧源县,“车轮普法队”则充分利用队员80%为少数民族的优势,开展“双语”普法,将易记好听的法律知识和法治故事,用民族语言讲给民族群众,引导民族群众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习惯,创造和谐良好的法治环境。

目前,我省各地已组建了“蓝丝带普法服务队”、“国门警花服务队”、“贡米之乡的普法奇兵”等389支普法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法律八进”活动,创作《法治说唱》、《快板讲法治》等32部法治文艺作品,有效增强了普法的趣味性、实效性。

谁执法谁普法 以点带面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通过联合普法与执法合作,让“谁执法谁普法”责任落实到位,各执法部门积极参与州、县、乡、村四级联合普法,在边境辖区组建25支边境普法志愿队,围绕维护边境稳定、食药环安全等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依托“4·15”、“6·26”等时间节点和民族节日,及时普及法律知识、解答法律疑惑,推动普法宣传由“独角戏”转变为“大合唱”,逐步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法治宣传固边防”活动中,我省推动法治宣传与打击跨境犯罪深度融合,在辖区社会面管控、出入境检查等执法执勤中,开展全过程、全领域、全环节实时精准普法,通过公开审判、以案说法、以案普法、以案学法等方式,进行实时精准普法,联合法院开展公开庭审165次,汇编释法案例83个,派出226名民警担任法治副校长,1485名社区民警作为驻村法治宣传员,举办213场法律知识竞赛,让执法者、守法者用身边案教育身边人,达到教育一人、带动一家、辐射整个社会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