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把法治建设作为专章论述、专门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以及厉行法治、奉法强国的坚定决心。法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知识载体,具有很强的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法学学科体系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一环,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创造性提出了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建设最重要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大创新发展,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和灵魂,也是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我们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世界一流为目标,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法学学科体系,全面做好法治人才培养,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一、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奋力推进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的新发展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法治建设伟大实践,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与法治实践同步共进,学科专业更加完善,结构布局更加优化,学科体系不断成熟。但是,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相比,我国法学学科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差距和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习近平法治思想创造性提出,要加强对我国法治的原创性概念、判断、范畴、理论的研究,加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这些都为新时代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法学学科体系。
一是以正确政治方向引领法学学科建设。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建设的首要问题是方向问题,也就是“谁来建”“为谁建”“怎么建”的问题。要坚持党对法学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铭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不忘“国之大者、胸怀天下”的使命,强化学校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和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把好法学教育的办学方向关、人才政治关、发展质量关。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法学教育,深化法学教育改革,优化法学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推进法学教育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法学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法学学科建设方向,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各方面。
二是以整体工作布局谋划法学学科建设。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归根结底要服务于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实践,服务于法治中国伟大事业。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国家法治战略需求,服务法治整体工作布局。要坚持以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牵引,用科学的法学学科体系提升法治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提升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理论能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要坚持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抓手,系统规划法学学科建设,服务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要坚持以加快三个“共同推进”和三个“一体建设”为目标,研究加强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相互统一、共同推进、形成合力,研究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相互促进,加快法学学科建设。
三是以法治重点任务促进法学学科建设。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扎根中国大地,从我国实际出发,总结新时代丰富的法治实践经验,保障法治重点任务的落实。要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将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在学科建设中加强宪法理论研究,更好地维护宪法作为全面依法治国总依据和治国安邦总章程的地位。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学科建设中高度重视研究提高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水平,重视研究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重视研究严格公正司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强化对司法权力的制约监督,重视研究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培育和发挥中国法学的“软实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加快研究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提升我国法学学科国际影响力。
二、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多维赋能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的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对于法治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法学学科体系建设要以“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为核心,紧密对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对法治人才培养的新期待,主动调方向、优结构、固基础、创新兴、促交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法治人才培养全过程,确保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从学科构建上更好地满足全面依法治国对法治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一是夯实法治人才培养的学科基础。法学学科体系是法治人才培养的基础。要深化法学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法学课程体系,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的法治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提供人才支撑。要坚持现实性和前瞻性相促进、开放性和包容性相统一、独立性和交叉性相结合的原则,把推动学科创新、学科交叉融合作为法学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实现法治人才培养的多学科共同参与和相互支撑。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加强对我国法治的原创性概念、判断、范畴、理论的研究,提炼标识性概念,做好学理化阐释和学术化表达,提升法学学科体系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确保法学学科能够承载中国法治实践的创新、中国法治理论的提炼、中国法治故事的外宣,为法治人才培养奠定有担当、有高度、有自信的学科基础。
二是涵养法治人才培养的学科内核。思想政治工作是法治人才培养的关键。要坚定不移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融入法学教育,坚持法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打造德法兼修的“大思政课”。要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法治思想铸魂育人,统筹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法学专业教育与思政育人同向同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步共进、课堂教学与实践实训同步互动的原则,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大命题,加强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在法学学科建设中的地位,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到法学学科建设中,筑牢法治人才培养的思想根基。要善于在传承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和治国理政新领域新方向上发力,将“四个自信”贯通法治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思政育人格局。
三是拓展法治人才应国所需的学科外延。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正处于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法学学科建设要站在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谋国家之所需,急国家之所急,结合学科特点与优势,升级学科结构,瞄准国家法治建设的关键领域与关键问题,积极培育学科新的增长点,提升服务国家急需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科的宽度和广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以培养精通法律规则、具备法律职业技能和法治实施能力的法治人才为核心任务。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系统化提升法治人才培养质量。要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谋篇布局,加快完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学科体系、培养体系、保障体系,努力培养大批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学科保障。
三、坚持以服务需求为导向,矢志践行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的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法学学科体系建设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胸怀“国之大者”,以“四个面向”找准学科发展方向,统筹推进法学学科聚焦前沿、呼应发展、服务需求,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全局性、系统性的学科支撑。
一是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落脚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凝聚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新时代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建设,要服务于新时代法治中国的实践伟业,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善于从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以科学灵活的法学学科体系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着力引导新兴学科产出原创性学术成果,推动法学理论中国化和中国化法学学术理论的转化运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党内法规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法学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法学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治国理政新实践,实现学科知识创新与国家治理创新的同轴共转。
二是以保障国家战略目标任务为着力点。新时代法学学科体系建设要从新时代的历史特点出发,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主动融入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主动对标全面依法治国新发展格局、新实践需要来调整学科专业布局,确保党中央重点部署什么,党和国家需要什么,就重点发展什么学科方向,充分发挥法学学科在国家治理中的学科优势。要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高度出发,统筹推进学科方向调整,全面扩充学科知识容量,构建符合知识发展规律、内容系统完备、逻辑严谨缜密的法学学科体系,以系统完备的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助力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要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加快完善法学学科知识容量,注重发展优势重点学科,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冷门学科,使这些学科研究成为我国法学学科发展的重要突破点、成为我国法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创新增长点,加快形成更全方位、更多层次、更宽领域、更加主动的法学学科知识体系。
三是以解决国家发展的重大急需问题为发力点。新时代法学学科体系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在追求法治的中国之路、中国之理、中国之道和追求中国法学知识体系的自主性上,构建能够解决中国问题乃至世界性问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法学学科体系。面对中国日益复杂的法律问题和鲜活的法治实践,要立足于中国大地办法学教育,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强调法学研究和教学的问题导向性与现实针对性,积极为解决改革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找出答案,实现新时代法学学科体系的实践价值。坚持向内看、向外看、向前看、向后看的辩证发展模式,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法治课题、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法治问题作为法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增长项、创新项,将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趋势的优秀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精华作为法学学科知识体系的优势项、特色项,着力填补能够体现中国法治立场、中国法治智慧、中国法治模式的学科内容。
四、坚持以世界一流为目标,精心谱写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的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以世界一流为目标,这既是法学学科自身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国家捍卫意识形态安全、提升中国法治国际话语权、建构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的必然要求。必须深刻理解世界一流法学学科的特色性和普遍性、自主性和开放性、主体性和包容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辩证关系,确立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法学学科的特色性、自主性、主体性和民族性,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提供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方案。
一是塑造胸怀天下的法学学术体系。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紧密相连。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中国之治”,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自主选择,同时也具有鲜明的世界意义,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良法善治的示范效应,为促进世界法治文明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中国智慧,进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迈向更加文明和包容的法治化轨道。习近平法治思想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重要论断,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法治上的解决之道,为推进世界法治文明进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要求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建设进程中,塑造胸怀天下的法学学术体系,面向中国法治发展,解决中国法治问题,同时也要致力于回答“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促成中国法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有力推动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法学学科体系。
二是构建引领世界的法学学科体系。中国是快速发展的中国,中国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具有先行价值和世界意义。解答全面依法治国的中国之问,不仅回应了中国法治建设的现实命题和实践需求,而且具有面向未来和面向世界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建设世界一流法学学科体系,要积极应对数据安全、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国际前沿问题,打破原有法学学科的壁垒,拓展新的学科领域,大力推动法学新兴学科发展,为世界各国解决新经济新业态中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积极贡献。建设世界一流法学学科体系,要从人工智能应用的法律问题、数据安全和隐私法律问题、科技伦理治理法治化问题等应用场景出发,打破传统部门法的边界,统筹权利的赋予和保护、监管框架的建立与实施、公法与私法、实体法与程序法,从部门法交叉融合的角度大力发展问题导向、现实导向的领域法学,提高各法学二级学科之间的融贯程度。
三是形成影响全球的法学话语体系。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要求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法学学科不仅要成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总结中国当代法治建设经验的知识载体,同时也要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人类法治文明多样化的建设性力量。要有能在全球说得出去的、别人听得懂也愿意听的、令人信服的法学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有效应对美西方的议题陷阱和话语霸权。要以话语体系建设为动力,提炼标识性概念,形成原创性观点,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法治,尽快完成世界一流法学学科体系的升级和学术体系的转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赢得涉外法治斗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大力量。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重大法学命题和法治需求,扎实做好法治人才培养,建设一流法学学科,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翁铁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