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云南,关注云南依法治省工作,参与法治云南建设,尊法守法,学法用法,携手并进共建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关注云南依法治省工作,参与法治云南建设,尊法守法,学法用法,携手并进共建法治国家、法治社会。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冯晓畅、肖金明:立足实践推进纪检监察学科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2025/6/11 21:41:45
来源: 《民主与法制》周刊2025年第20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纪检监察工作理论、制度和实践创新,不断推动纪检监察事业高质量发展。在纵深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中,纪检监察学应运而生。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纪检监察学正式列为一级学科。作为一门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学科,纪检监察学科建设为解决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推进自我革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重大课题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对于进一步推进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高素质纪检监察人才队伍具有重大意义。新征程上,必须立足实践需求,深入推进纪检监察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

坚持纪检监察学科鲜明的政治属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旗帜鲜明讲政治,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坚持和加强党对纪检监察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创新完善党领导纪检监察工作的体制机制与方式方法,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纪检监察工作全过程各方面,这是纪检监察制度建设和各项工作不断取得突破和进展的根本保证。新时代以来,党领导纪检监察的政治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更加强调坚持党中央对纪检监察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为坚持和加强党对纪检监察的领导提供坚实的组织依托和体制机制保障;二是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发挥政治引领作用,不断完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推进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成熟定型;三是进一步强化上级纪委监委对下级纪委监委的领导,推进纪检监察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确保党中央反腐倡廉政策措施自上而下得到有效贯彻;四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五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党对纪检监察工作的领导,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将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监督、正风肃纪反腐的各领域各方面,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六是强调政治监督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强权力监督与反腐败等方面的作用。

纪检监察学科是一门具有鲜明政治属性的学科,这一特性决定了纪检监察学科高质量发展必须以讲政治为根本前提。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一是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有序推进纪检监察学科体系建设;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始终坚持服务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化纪检监察学科体系建设,确保纪检监察学科建设与党中央决策部署保持高度一致。

以实践为导向推进纪检监察学科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重在真管真严,要在精准施治。”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重要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实践中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影响。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党对纪检监察和反腐败斗争的制度逻辑和实践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纪检监察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以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运用效果为例,2025年4月22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纪检监察机关运用“四种形态”批评教育和处理37.5万人次。其中,运用第一种形态批评教育和处理18.7万人次(占比49.9%);运用第二种形态处理14.9万人次(占比39.6%);运用第三种形态处理2万人次(占比5.3%);运用第四种形态处理1.9万人次(占比5.2%)。这是监督执纪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也是探求和遵循正风反腐工作规律的重大成果。

纪检监察学是一门将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用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治理之学,是致力于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健全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实践之学。新时代纪检监察改革遵循制度和法治思维,以制度建设为重点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健全纪检监察法规制度体系,扎紧织密管人管事的制度笼子,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推进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在法治轨道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纪检监察制度建设取得显著成就,这为纪检监察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提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推进纪检监察学科高质量发展就要求:一是及时总结管党治党和权力监督的创新做法,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将其上升为规律性认识,构建哲理、伦理、政理、法理、纪理相融贯的学科理论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体系。二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和全面从严治党生动实践中提炼原创性和标识性概念,系统阐释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纪检监察话语体系,讲好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故事,为全世界反腐败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三是立足理论研究,深入研究纪检监察领域的纪律规范与监察法律法规,分析不同制度间的关系与功能定位,每一类制度的规范构造及其体系化;坚持制度制定和执行并重,强化制度执行力研究,以解决制度执行中的问题为导向,聚焦执行主体能力提升、执行流程环节优化、执行工具技术改进和执行体制机制改革,让制度真正“带电”,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

加强纪检监察人才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人才培养是纪检监察学科建设的重要一环。随着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实务部门以及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理论部门对纪检监察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纪检监察专业人才供给存在较大缺口。作为服务党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学科,纪检监察学科承载着高素质纪检监察人才培养的使命和责任。培养既懂“党言党语”,又懂“法言法语”,还懂“纪言纪语”,且具备过硬政治素养和扎实专业知识的复合型纪检监察人才,是纪检监察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纪检监察学科的师资队伍、学术平台、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等方面建设亟待加强,学科建设配套机制尚不充分、多学科交叉属性增加了人才培养的成本和难度、理论研究与实训实务相脱节等问题急需解决。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纪检监察人才培养的质量。

纪检监察学科是一门以培养纪检监察专门人才为重要目标的学科,必须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实践面向与目标导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2024年通过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明确提出,纪检监察学要着力培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法治信仰、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素养、系统的纪检监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突出的纪检监察学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专业人才,这为进一步推进纪检监察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推进纪检监察学科高质量发展就要求:一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着力培养一批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铁军,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障。二是着眼高水平纪检监察学人才培养,形成多学科联通、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以本科教育为起点的“三个一流”学科建设:加强一流师资队伍建设,推动研究队伍向师资队伍转化,在纪检监察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加强与纪委监委的合作;深化一流课程建设,坚持多学科合力建设纪检监察学科,确立原理、历史、制度、实践和比较五维一体的学术体系,形成一套科学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推进一流教材建设,实现纪检监察科研成果向教育教学内容的转化,把共识性、规律性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教材内容。三是坚持人才培养的学科交叉导向,正确处理纪检监察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学、法学、政治学、党内法规学等学科的关系,构建学科间相互尊重、交叉融合的良性互动机制。四是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贯通联通,促进学术界与实务界的交流合作,建立沟通无碍、互信有效、双向奔赴的合作关系。纪检监察实务部门要适度开放实践资源,推动纪检监察学科建设,在双向沟通交流合作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作者:山东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 冯晓畅,山东大学特聘教授 肖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