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7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云南省第6项世界遗产,是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申遗,填补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茶文化主题项目空白,充分展现了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独特魅力,让世界聚焦普洱。如何守护好这份独特的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历史交给普洱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普洱市人大常委会深学笃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充分发挥立法主导作用,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为世界遗产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2010年6月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启动以来,普洱市人大常委会相继颁布实施了《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普洱市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条例》,将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保护和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守护景迈底色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惠民镇东南部,是全世界迄今发现种植年代最久远、连片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是一座关于人类茶种植、茶文化的活态博物馆,遗产区面积7167.89公顷,缓冲区面积11927.85公顷,包含5片保存完好的古茶林和分布其中的9个传统村落,以及古茶林之间的3片分隔防护林。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世界现代茶园种植技术普及前传统的“林下茶种植”方式保存至今的实物例证和典型代表。以古茶林为核心的森林生态系统,其独特的茶林种植方式、古老的茶叶制作技术、传统的民居建筑风格、独特丰富的茶文化,是一个体现当地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和谐统一,并一直保持可持续发展活力的生命生态景观系统。
为了保护好这一珍贵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普洱市人大常委会结合普洱实际,于2018年7月1日公布实施《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聚焦古茶树保护、管理、研究和利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古茶树种质资源、生长管理、环境保护、移植、利用、死亡等全周期科学保护作出规定。为景迈山古茶林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古茶树资源保护管理工作逐渐规范,对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立长效保护机制,护航申遗“最后一公里”
2021年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世界遗产已进入关键时期,以法规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保护文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查的重要内容,而2015年7月1日颁布实施的《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保护条例》在保护的针对性、全面性方面已不适应景迈山保护管理的现实需要,亟待加强顶层设计,健全长效保护机制。为此,普洱市人大常委会积极策应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战略新定位,针对当前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将《普洱市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条例》立法项目列入2022年立法工作计划,确保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立法工作有序开展,护航申遗“最后一公里”。
《普洱市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条例》立法过程中,普洱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协调解决立法中的重大问题,较好地发挥了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一是提前介入,提高立法质量。在市政府相关部门组织起草和论证阶段,充分发挥在法规起草中的主导作用,总体把握立法进度、指导思想、主要内容等关键性问题,通过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地方性法规依法规范景迈山文化景观有效保护、科学管理和持续利用。二是充分履职,切实加强督促指导工作。为确保《普洱市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条例》制定工作按计划及时推进、不塌进度,同时也使法规主要内容体现利益代表的广泛性,避免出现政府部门单独起草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将立法质量放在首位,切实加强起草论证环节的督促指导工作。三是坚持问题导向,理清部门职责。明确市、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景观保护工作中的职责,把文化景观保护工作纳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景观保护区保护和管理专项规划,建立长期稳定的保护投入运行机制。明确保护管理机构履行文化景观日常保护、管理职责,进一步促进景迈山古茶林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普洱市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条例》共三十条,涵盖了古茶树、古树名木、传统民居建筑、历史遗迹及其周围植被、水体、地貌等自然、人文景观,以及延伸在其中的多元文化传统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的保护、管理、利用等。该条例的公布实施是普洱市人大常委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体现,更是普洱历史文化保护立法成果的缩影,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
千年景迈山,成功申遗,这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论述的结果,是法治护航景迈山高质量发展的普洱实践,是普洱人大常委会为推动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的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