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云南,关注云南依法治省工作,参与法治云南建设,尊法守法,学法用法,携手并进共建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关注云南依法治省工作,参与法治云南建设,尊法守法,学法用法,携手并进共建法治国家、法治社会。

科学立法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学立法

昆明市率先民营经济立法 护航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发布时间: 2025/8/19 22:02:06
来源: 中共昆明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


《昆明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 2024年5月1日起施行,昆明成为西部地区率先为民营经济立法的城市。《条例》的出台,充分发挥地方立法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对提振昆明市民营企业发展信心、稳定民营企业家发展预期、促进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一、立法先行,锚定民营经济发展信心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时强调,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已人。2023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先后出台,对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提出了明确要求。昆明市高度重视,认真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系列工作部署进行深入研究,决定为促进全市民营经济发展进行立法,以法治的力量护航民营经济的发展,这是昆明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系列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为此,昆明市成立了专门工作组,先后前往哈尔滨、烟台、合肥等城市开展立法调研,在调研基础上起草完成了《条例(草案)》初稿,充分征求各县(市、区、市级部门意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严格按要求召开听证会,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对条文、公平竞争及社会稳定风险等方面进行充分论证,报请市政协、市人大协商论证、审改,多次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昆明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草案送审稿)》,严格按程序报审报批。2024年3月27日,云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批准,《条例》于2024年5月1日起施行。

二、完善机制,畅通民营经济发展通道

《条例》的施行,明确了市、县级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定职责,积极营造了有利于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构建了全市上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工作机制。一是构建鼓励担当作为的容错机制,在探索中出现失误或偏差,但有关单位和个人依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决策实施,且勤勉尽责、未牟取私利的,依法予以免责或者减轻责任。二是构建运行畅通的政企沟通机制,推行亲清政商关系行为清单制度,明确政商交往行为规范,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三是构建平等保护、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依法保障民营经济组织的平等市场准入,严格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不得以备案、注册、年检、认定、认证、指定、要求设立分公司等形式设定或者变相设定准入障碍。四是构建要素保障的创新机制,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取得政府供应或者园区转让的工业用地权利,允许民营中小企业联合参与工业用地招拍挂。设立专项资金帮助和服务民营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开拓市场。五是构建政府表率的诚信机制,严格履行向民营经济组织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以及依法订立的各类合同,不得以行政区划调整、政府换届、机构或者职能调整以及有关责任人更替等为由违约毁约。六是构建营商环境好不好、经营主体说了算的评价督导机制,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民营企业家可以受聘作为营商环境监督员对营商环境进行社会监督。

三、多措并举,提升民营经济发展质效

为确保《条例》有效施行,昆明市于2025年1月9日专门印发了《昆明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实施细则》进一步细化了市场准入、公平竞争、营商环境评价、国际合作、政商关系等内容,完善了平等保护、政府诚信、维权申诉等方面的机制,在鼓励民营经济组织转型升级、增强民营经济组织自主创新活力、强化用地保障并降低用地成本、融资促进及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方面强化政策支持,全方位护航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同时,昆明市还专门印发了《中共昆明市委办公室 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领导干部挂钩联系民营企业工作的通知》,建立并认真落实领导干部挂钩联系民营企业工作制度。2024年市级领导赴挂钩企业调研69次,其他形式联系企业82次,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区领导干部赴挂钩企业调研1382次,其他形式联系企业977次,深入了解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项目落地、融资对接、降低运营成本、知识产权维权等方面的困难问题,积极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据统计,2024年昆明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4.8%,高于全市GDP增速0.8个百分点,占GDP 的比重为41.5%,拉动全市经济增长2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5%;全市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555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15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户,分别占全省的51.8%、56.2%和53.3%,连续两年新增培育数在全省占比超50%。累计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64户,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767户,优质中小企业培育数量位居全省首位,高成长企业持续扩容,民营企业发展活力与动能不断释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坚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