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云南,关注云南依法治省工作,参与法治云南建设,尊法守法,学法用法,携手并进共建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关注云南依法治省工作,参与法治云南建设,尊法守法,学法用法,携手并进共建法治国家、法治社会。

全民守法普法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全民守法普法

姚安法院“四个持续用力”工作法 预防化解矛盾纠纷打造诉源治理新模式

发布时间: 2024/3/25 21:24:40
来源: 中共楚雄州委全面依法治州委员会办公室


近年来,楚雄州姚安县人民法院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目标要求,结合民族地区特点创新工作举措,聚焦深化诉源治理和做实诉讼服务两项重点工作,着力在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两个方面同时用力,打造独具民族特色的诉源治理新模式。

完善协同治理,在创新社会治理机制上持续用力。一是探索实行婚姻家庭、相邻纠纷等9类民事纠纷调解程序前置。运用“引导+委派”相结合的方式,将适宜调解的纠纷引入调解程序,实现矛盾纠纷的前端化解。强化调解结果运用,调解成功的进行司法确认,固定调解成果;调解不成功的,向法院提交调解意见,一方面便于法官全面及时掌握案情,另一方面在合法的前提下尊重调解意见,树立人民调解权威。二是以梅葛文化广受群众认同为切入点,打造“梅葛”调解特色品牌。构建以县梅葛调解中心为龙头、19家县级行业主管部门和9个乡镇梅葛调解团为枢纽、77个村(居)委会梅葛调解团和1205个村(居)民小组梅葛调解组织为基础的民族调解工作格局,全县四级梅葛调解组织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对接顺畅、运行高效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网络,将大量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化解在诉前。三是实行“需求式”“订单式”普法。在普法工作中,由原来的法官“选题”转变为普法对象“出题”,法官针对联系单位的不同需求,根据擅长领域对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采用“双语”普法、围炉“普法”等个性化设计,使普法从“灌输式”向“需求式”转变,着力提升普法服务的精准化、高效化,潜移默化夯实诉源治理根基。2023年以来,开展“订单式”普法宣传76次。

整合工作职能,在提升诉讼服务水平上持续用力。一是在立案窗口设立程序分流员,负责调裁分流和繁简分流。根据纠纷类型、所属地域将适宜调解的纠纷引入诉前调解,对不宜调解或者当事人不同意调解的,采取“固定案由+自行挑选+直接分配”的模式进行繁简分流。制定出台《姚安县人民法院案件分配规则(试行)》,推动案件分流工作规范化运行,让各类纠纷快速到达相应解纷组织,构建起委派调解、直接调解、快审、精审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的解纷局面。二是设立诉调对接中心,确保诉调对接中心与程序分流员无缝对接。从代表委员、人民陪审员、行业主管部门业务骨干等群体中公开择优选聘105名特邀调解员,其中有14名双语(汉语、彝语)调解员,建立特邀调解名册,实现各行业、乡(镇)、村(社区)全覆盖。诉调对接中心与程序分流员无缝对接,集调解与委派于一体,除直接调处当事人均到庭、能够即时处理的纠纷外,将程序分流员分流出适宜调解的案件快速委派至各级各类调解组织。三是设立速裁快审团队,从简从快办理简单民事案件。对简单民事一审案件、经诉前调解申请司法确认或出具调解书案件、程序性案件从简从快办理,用全院31%的员额法官办理了65%的民商事案件,结案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速裁快审案件平均审理天数持续保持在10天以下,真正实现了在好的前提下快速定纷止争的目标。四是加强涉诉信访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制定出台多项制度规定,通过严格落实信访首问负责制,院领导带头接访,规范信访案件办理等举措,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今年以来受理法人7件信访案件均在期限内办理完毕。

统筹分散资源,在集约审判辅助事务上持续用力。一是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律师调解室、在线调解室、梅葛调解室。将优秀民族文化和现代科技成果融入其中,为各类解纷组织和纠纷当事人提供应景、合适的解纷场所,独具民族特色的场景布局和功能完善的软硬件设施潜移默化助力各类矛盾纠纷的化解。二是全面推行网上立案、自助立案、当场立案、跨域立案。在诉讼服务大厅配备自助立案终端,安排专人指导自助立案,运用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律师服务平台等引导当事人进行网上立案,大力推行跨域立案服务。除传统立案窗口外,设立涉企案件、老弱病残特殊群体等绿色立案服务窗口,在立案环节提供多元化选择。三是设立保全、鉴定窗口,让财产保全更加高效快捷。设立保全窗口,将保全审查、裁定、复议职能于一体,集约办理保全案件;设立鉴定窗口,将对外委托鉴定实行归口化、集约办理;全面规范对外委托鉴定工作,探索诉前鉴定工作机制,助力审判质效提升。四是实行民商事案件诉讼文书送达工作外包,打造一站式集约化送达体系。把民商事案件的诉讼文书送达外包给邮政公司,达到减轻法官工作负担、提升送达质效、便捷群众的“三赢”目标。

强化诉调对接,在畅通诉非对接渠道上持续用力。一是建立诉讼服务站点,完善诉调对接机制。在全县设立9个诉调对接工作室、9个诉讼服务工作站、2个诉讼服务点,强化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有机衔接,实现纠纷“终端”与诉讼“前端”无缝对接,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覆盖率达100%。二是建立诉前联动纠纷解决机制,注重化解人民群众的“心结”。由法院参与调解指导,在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参与下,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业务特长,通过“行业调解+司法确认”的模式,在解开矛盾纠纷“法结”的同时,化解人民群众的“心结”,为行业健康发展注入法治力量。三是压实干警工作责任,确保服务触角全覆盖。结合“无讼乡镇、无讼村(社区)”创建,由全院39名干警挂点联系全县77个村(社区)指导调解、参与调解,实现点对点无缝隙对接,服务触角全覆盖。2022年以来,全院干警深入各村社区联系指导290余次,参与化解纠纷72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