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以来,勐腊县作为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会实践先行先试单位,创新探索符合沿边实际的职工群众权益维护有效途径,推动健全劳动领域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工作体系,为边疆工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贡献“勐腊经验”。
完善网络体系,夯实工作基础
坚持“纵向贯通、横向联动、分层化解”,打造覆盖县、乡、企三级的“一站式”维权网络。一是纵向贯通组织体系。建立县委领导、部门主治、工会主抓、基层主防、司法支持的组织体系,构建覆盖县、乡镇、企业的集咨询、协商、调解、仲裁、诉讼、援助、执法“七位一体”劳动争议一站式工作平台。二是横向联动行业部门。建立健全“工会+政法委+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人社+工商联+N”的协作联动多元化解机制,确保“工作有人抓、问题有人管、责任有人担”。三是分层推进矛盾化解。整合各类资源,把职工群众问题和需求梳理成任务清单,经“平安版纳”数字平台分析研判,按低、中、高三级风险分级调解,实现“小事不出企、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注重源头预防,强化风险预警
强化风险预警与制度约束,筑牢劳动关系“防火墙”。一是加强劳动法律监督组织建设。推动乡镇、社区、25人以上企业建立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深入企业摸排劳动领域风险隐患点,提出化解建议和措施,指导督促企业完善内部解纷机制,依法保障职工群众劳动报酬、社会保障等合法权益。二是强化集体协商指导。联合交通、人社等部门,推动全县网约车行业、外卖企业开展集体协商,全县企业集体协商覆盖率达95%以上。三是深化运用“一函两书”。聚焦职工群众重点维权事项,及时发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提示函”;对提示或协商无效的单位发出“意见书”,开展“法律体检”;及时跟踪监督,确保“建议书”涉及事项全面落实。
加强数智赋能,提升服务效能
以数字化赋能劳动争议化解,推动服务“零距离”。一是线上平台智能化。依托“平安版纳”APP开通工会服务权限,用好“工会服务职工法务云”、12351服务职工热线等资源,推动职工群众诉求线上受理、线下处置、提升效率,畅通职工群众维权“最后一公里”。二是数据支撑精准化。建立矛盾纠纷、风险行业、调解室人员、重点企业4个数据库,形成线上劳动纠纷调解“数据池”,针对不同类型分析研判,为高效调解提供信息支撑。三是办理流程闭环化。严格按照“发现上报—分析研判—分流交办—调仲诉援—调解归档”流程,做实“商、调、裁、诉、援、执”全链条处理,确保各类矛盾问题“即时报送、快速调处、及时反馈”。
创新管理模式,彰显优势特色
立足边境区位,破解跨境务工人员治理难题。一是创新劳务合作模式。依托省级跨境务工试点,设立外籍务工管理服务中心,为外籍务工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二是规范管理跨境务工。举办外籍人员用人单位和外籍务工人员培训班,加强安全生产、生活保障管理,引导外籍务工人员提升法治意识、安全意识、职业道德和技能水平。三是创新跨境调解模式。针对涉外籍务工人员劳动争议,开展边境特色模式实践。勐腊现代物流有限公司设置“国门”调解室,为外籍司机提供双语法律服务。勐满镇曼烈村结合“暖边固防”工作和“边民互市”实际,推出“工会+劳模小凳调解室+边民互助组”调解模式,促进边民互市劳动争议多元化解。
强化支持保障,健全长效机制
加强人、财、阵地保障,筑牢治理根基。一是多元化壮大调解队伍。联动法院、司法、人社等部门资源,吸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组建工会调解专家库,充实仲裁员、调解员等418名,构建“懂法律、通政策、善沟通、有温度”的调解队伍。二是全面保障工作经费。将工会参与劳动争议多元化调解员队伍建设、调解室阵地完善、调解补贴工作经费纳入工会经费专项预算,提升调解保障能力。三是推进实体阵地建设。指导企业、用工单位依托“工会驿站”“司机之家”等职工服务阵地,规范建设各级劳动纠纷调解室,构建“15分钟职工法律服务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