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提高未成年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麒麟区司法局创新普法形式,利用普法大篷车模式,走进珠街街道青龙村委会,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夜校活动。活动特别邀请了司法所所长与派出所副所长担任主讲人,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为当地群众带来了一场深入浅出的法律知识盛宴。
双“长”开讲 法理与案例碰撞出保护“火花”
司法所所长与派出所副所长化身 “法治讲师”,用接地气的语言为家长和孩子们解开法律“密码”。司法所所长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为切入点,结合农村常见的监护缺位、教育方式不当等问题,逐条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家庭保护”的核心要点,提醒家长:“放养”不是放任,保护更要“护心”,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法律“兜底”。派出所副所长则通过真实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例,剖析不良行为演变轨迹,警示家长:一根烟、一次逃学、一场冲突……看似小事的积累,可能成为孩子走向歧途的起点。如今,还有看似简单的帮忙出租银行卡、手机卡,或者帮忙进行网络推广等行为,一旦涉及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还提供帮助,达到情节严重程度,就可能构成帮信罪。法律既是“警戒线”,也是“保护盾”。
光影叙事 自导自演微电影触动心灵
当法治大篷车变身 “露天影院”,一部由麒麟区司法局自导自演的微电影《我不是野孩子》引发全场静默。影片以父母对孩子的不管不顾造成的严重后果,展现了缺乏家庭关爱、校园欺凌等问题对未成年人的伤害。观影中,有孩子轻声向家长分享感受:“原来不只是管吃饱穿暖,还要跟孩子聊聊天、问问学校的事……”一位村民阿姨掏出手机,给在外打工的儿子发去消息。
互动答疑 把法律“装”进村民“口袋”
“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了,老师不管怎么办?”“家里老人带娃,管不了玩手机咋办?”课堂设置的互动环节中,村民们纷纷抛出生活中的困惑。工作人员现场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手册,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内容逐一解答、支招。
普法大篷车 今夜的“移动法治课堂”
随着夜校结束,普法大篷车的车灯再次亮起。这辆满载法律书籍、宣传展板、影音设备的“流动普法站”,即将驶向下一个乡村、社区。麒麟区司法局工作人员表示:“夜幕下的法治课堂,是我们将法律送到群众‘家门口’的尝试。未来,普法大篷车将继续'发车',巡回城乡间,让法治之光照亮更多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