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宁县公安局青龙派出所牢牢把握“派出所主防”定位,以乡、村两级综治中心实体化改革为牵引,以“两队一室”“一村一警”等机制模式为切入口,撬动多源共治、多元共治、多跨共治、多法共治,助推派出所主防工作落地,基层治理质效提升。一年来,辖区刑事、治安、纠纷警情同比分别下降22.92%、15.38%、9.44%,基层共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聚焦机制“破冰”,构建高位协作体系
一是打造主防“制高点”。深化派出所与属地综治中心职能衔接、机制并轨与力量融合,选派6名社区民警担任综治专员,推动派出所“情指行”一体化运行机制与综治中心“派单、吹哨、督办”三项职能无缝对接,着力构建“综治中心主导、派出所综合指挥室支撑、警格网格协同”工作体系,实现责任共担、信息共享、风险共处、平安共保。二是把脉会诊“开良方”。综合指挥室每周对社会治安动态及风险隐患开展分析、研判、评估,按照“红黄绿”风险等级分类形成问题清单,依托综治中心统筹协调社会治理资源对矛盾纠纷、风险隐患流转、化解、稳控实行全流程管理,推动社会治理从“控事稳局”向“深耕善治”转型。截至目前,累计向综治中心推送《公安提示函》《预警建议》41份,召开联席会商11次,80%以上的非警务警情得到及时有效分流处置。三是通报晾晒“抓闭环”。聚焦“控增量、减存量、防变量”三个关键,定期对各村(社区)警情发生数、增降幅、风险级等重要指标进行通报晾晒,把警情压降率、办结率纳入村级综治中心平安建设必考项,推动基层治理从“末端处置”到“前端预防”转型,实现矛盾调解率不低于95%的目标,同一事项二次报警月环比连续下降。
聚焦阵地“破界”,延伸基层治理触角
一是筑牢主防“前沿哨”。立足做好“一管三防”基础工作,科学划分警务区,设置警务室6个、社区警务岗13个,将社区民警五项职责与综治专员职责整合贯通,建立社区民警职责、任务、检查、台账“四项清单”,形成“下”带任务,“回”带成效的工作闭环,推动社区民警工作重心回归,服务阵地前移。二是赋能增效“唱主角”。依托社区民警担任副书记、综治专员、法治副村长、副网格长等多重身份,厘清事权关系,明晰职责定位,推动社区民警由“参与者”向“组织者”转型,“一村一策”式定制基层治理建议。同时按照“1+1+N”模式(1民警带领1辅警统筹基层治理各方力量,常态化开展“有警处警、无警访民”等工作)。截至目前,就近就地处警52次,走访宣传群众5100余户,采集维护基础信息13000余条。三是延伸感知“辅助线”。聘请19名治保主任担任警务助理,发挥其在群众“家门口”、与群众“零距离”的优势,将公安工作触角延伸到各村,协助做好警情处置、信息上报、隐患排查、矛盾调解、宣传防范等工作,通过警务助理全端管控,目前已协助先期处置警情44起,调解矛盾纠纷76起,救助群众21次,上报各类信息94期。
聚焦资源“破壁”,连接平安建设纽带
一是挖掘警务团队“动力源”。坚持“一个民警带出一支队伍”的理念,通过“警务区+网格”融合模式,持续巩固拓展青龙落梅义警队、大村“十户联防”基层治理经验,组建青龙义警队5支,广泛吸纳各方力量500余人充实壮大社区警务团队,织就一张一呼百应、连点成片的“平安互助网”。二是拉起常态联勤“防护网”。整合镇域执法资源,采取“平时+要时”巡防模式,统筹综合执法、综治、城建、市管、文化等力量,汇聚各自执法优势,紧盯“人、地、事、物、组织”等治安防控要素,以“打、巡、防、管、宣”相结合的方式,常态开展联巡联防、联管联控、联打联治,全面提升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和风险隐患排查整改效率。目前,已组织开展联合宣防22次,查处行业场所违法违规案件6起。三是探索警校联盟“试验田”。密切“警社校家”协同联动,牵头成立警校联盟工作室,将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的专业力量融合到预防未成年违法犯罪专项警务团队中,将有不良行为倾向学生按照“一人一档一策”纳入关注视线,“一对一”配对帮扶力量专班,分级分类干预矫正,实现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零再犯”,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帮教转化率达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