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沾益区法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抓前端、治未病”等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法院职能定位,开启“法院+社工部”党建引领解纠纷模式,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推动实现法院主导型解纷机制向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转型,努力让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在基层、在初期、在前端。从2024年4月联络站工作机制运行至今,沾益区法院已向社会工作联络站推送矛盾纠纷165件,办结164件,办结率达99.39%。沾益区法院婚姻家庭案件2024年受理数量同比下降2.14%,2025年同比下降8.65%,2025年婚姻家庭案件判决数量同比下降23%。
一、找准职能定位,紧紧依靠党委领导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准确把握法院在社会治理中“参与而非主导”“最后一道防线而非第一防线”的职能定位,致力于在党委领导下协同各方,推动矛盾纠纷止于未发、止于未诉。为此,沾益区法院积极争取与区委社会工作部建立社会工作联络站工作机制,把社会工作的触角向前延伸,与法院工作有效衔接、深度融合,实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关口前移。依托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实现区乡两级协调联动、信息共享。通过社会工作联络站将法院推送基层组织调处矛盾纠纷的情况反馈到区委政法委,纳入年度基层组织综合考评,压实属地基层组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责任。
二、发挥联动机制,聚力打造“全链条”解纷闭环。充分运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推进诉非联动解纷,营造纠纷协同治理生态。一是前置诉非分流。法院立案庭受理矛盾纠纷时利用案件立案的7天审查期对纠纷的调解情况进行调查。针对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小矛盾案件以及在调查中发现未经基层组织调解过的案件,引导群众优先通过非诉机制解决纠纷,征得当事人同意调解的意愿后将矛盾纠纷的基本情况推送到社会工作联络站。二是做实联动解纷。联络站及时对法院推送的矛盾纠纷进行综合分析研判,明确当事人基本信息、矛盾纠纷基本情况、矛盾纠纷调处等信息,形成一人一策,当日即由专人将矛盾纠纷情况录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信息服务平台,并同步推送至相应的层级或机构进行调处,实时跟踪掌握矛盾纠纷情况,相应受推送的基层组织在7日内办结。如,沾益区法院将七旬老人赡养纠纷信息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信息平台推送到社会工作联络站,联络站在网络平台上将纠纷信息推送给属地基层组织调解,仅用6天时间就在老人家门口解决了纠纷。再如,沾益区某汽修公司向张某追要已拖欠4年之久的维修款,沾益区法院将纠纷推送到社会工作联络站,联络站将矛盾纠纷推送给白水镇调解委员会,仅用7天时间,双方当事人就达成了调解协议,高效地维护了中小企业合法权益。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三是形成解纷闭环。联络站对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信息服务平台内已办结、已退回、超期未办等矛盾纠纷办理情况梳理后向法院立案庭反馈。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的,法院速裁团队立即审查并出具裁定书,未能调解达成一致的,由法院立案庭立案后进入诉讼环节。
三、推动由案及治,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新动能。法院通过平台向基层组织推送矛盾纠纷信息,助力基层组织落实前端预防、源头防控工作责任,推动形成社会治理合力,构建“一网感知态势、一网决策指挥、一网协同共治”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一是预判风险易防范。法院推送到联络站的矛盾纠纷情况可以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信息服务平台内公安、民政等相关部门的信息比对,对重点人员进行自动关联标记,便于基层组织调处时知晓矛盾纠纷风险等级,有效施策。针对法院评定的中风险以上案件,由法院收集整理后向联络站推送,联络站负责录入信息平台,即时推送到属地基层组织,并于24小时内迅速联动开展风险防控,同时统筹协调多个部门、组织共同化解,预防民转刑、刑转命等案件的发生。二是倒逼责任促治理。法院向联络站反馈的关于矛盾纠纷调解情况的调查信息作为社会工作部检测基层组织工作的有力依据,所有交办件纳入年度基层组织综合考评,通过责任倒逼,逐步提升基层组织履行基层治理职责的自觉性,避免潜在矛盾纠纷升级转化为诉讼案件。联络站机制运行一年多来,共督促村级组织调处纠纷1130余件。三是精准研判供决策。联络站收集梳理同类型、多频次案件的情况,针对普遍性、规律性、苗头性等问题,形成专报报区委社会工作部,为健全完善有关制度机制预防、解决同类型案件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