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4日是第十个国家宪法日。2023年“宪法宣传周”活动时间为12月1日至7日,主题是“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法治保障。弘扬宪法精神已被视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这种精神代表着法治的本质和基石。我国现行宪法确立的一系列制度、原则和规则,制定的一系列大政方针,都充分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是维护国家法治统一、尊严、权威的前提,也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依法治国,从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来谋划、来推进,推动我国宪法制度建设和宪法实施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党全社会宪法意识明显提升,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果丰硕。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强调要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实现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是推进法治建设的核心要求。只有在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基础上,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社会才能公平正义,国家治理才能更加高效和稳健。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持续加强宪法意识,推动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理念不断深化和落实,为构建法治中国不懈努力。
宪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法治基础和制度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因此,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法治建设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探索总结,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形成的法治道路。宪法作为国家发展的法治基础,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规范性、保障性和引领性,为构建现代化的法治国家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在全面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宪法将持续发挥重要作用,引领着中国朝着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不断前行。
宪法自信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的基础。坚定宪法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稳定繁荣的必由之路。唯有全社会都自觉尊崇宪法,营造尊法守法的良好氛围,才能够更好地推进法治建设,构建更加公平公正、法治有序的社会环境。坚定宪法自信意味着对宪法的坚定信念和信任。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是国家治理的根本法律,其价值和权威不可动摇。坚定宪法自信意味着对宪法原则和规定的充分尊重和遵循,坚持依法治国、依宪执政的基本原则,使宪法成为国家和社会的行为准则。践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意味着全社会形成尊法守法的良好氛围。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指尊重法律、维护法治、崇尚公平正义的社会文化氛围,这需要从宪法教育、法律宣传、法治理念的深入人心等方面入手,培养公民的法治观念,促使法律意识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其能否得到人民的信仰至关重要,关系到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全局性问题。培育宪法信仰、建设法治中国,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使命。只有树立对宪法的坚定信仰,尊重宪法权威,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人心,才能够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为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李巍涛 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