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昆明市始终坚持“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服务理念,不断健全政企常态化交流机制,提档升级“局长坐诊接诉”,聚焦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创新打造“坐诊+巡诊+问诊”分层诊疗新模式,面对面听取企业诉求、一对一帮助企业纾困,为企业直接“对话”局长提供平台和便利,让“有呼必应、有诉必接、接诉即办”成为昆明“四季如春营商环境”的生动体现。
一、打造企业问诊“总医院”,政务局长定期“坐诊”治“急病”。推动“专科医生”向“全科医生”转变,打造企业诉求“总门户”“总医院”,定期“坐诊”治“急病”。一是拓渠道。线上开通“明白办”“局长坐诊接诉”预约“挂号”通道,线下在市政务服务大厅“惠企服务专区”设置“局长坐诊接诉”专窗,方便企业线下“挂号”的同时,也可为未能提前“挂号”的企业提供现场“加号”服务,实现企业诉求“一网”汇集、“一键”直达、“一站”受理。二是定频次。由市政务服务局局长每月28日定期“坐诊”,问题承办部门“陪诊”“会诊”,实现企业诉求一站式反映,面对面、一对一答疑解难,助力企业轻装上阵、加速前行。2025年以来举办“局长坐诊接诉”5期,共计“接诊”41家企业,面对面听取企业意见建议 43个。其中,五华区一家餐饮店店主到现场反映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的困难,“接诊”后仅 3个工作日就拿到了食品经营许可证。官渡区一家物流企业反映门口总被违停车辆堵路,货车进出像“闯关”,市公安局“坐诊”当天拿出解决方案,会后实地踏勘,规划设置禁停标识,为企业画出最优进出路线图。
二、打造重点产业“分诊台”,市级部门联合“巡诊”治“难病”。立足“8+N”产业链体系,以全市产业园区为载体,变部门“坐诊”为进园区、进重点产业联合“巡诊”治“难病”。一是定主题。聚焦提升产业服务能级,策划推出“优化营商环境·护航产业发展”主题活动,由“8+N”产业链牵头部门统筹带队深入产业园区联合“巡诊”治“难病”。截至目前,已举办“优化营商环境·护航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税企面对面”“优化营商环境·护航现代物流产业”等8期联合“巡诊”,“接诊”企业 89家,办理企业诉求 100件。二是定标准。联合“巡诊”同步开展一场“局长进园区送政策”,举办一场“营商环境会客厅”,通过“政策权威解读+深度答疑+案例剖析”,为产业链企业“把脉问诊”。市县两级数据部门同频共答,为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算力应用等方面的个性化问题提供专业解答,助力企业精准把握发展方向。“税务专家”系统梳理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在免税资格认定等方面的政策理解偏差,深度剖析典型案例,直观呈现政策执行要点,破除企业发展后顾之忧。
三、打造重点项目“医疗车”,县区部门上门“问诊”治“未病”。围绕全市重点项目,打造重点项目“医疗流动车”,县区部门化身“家庭医生”上门“问诊”治“未病”,通过定期联络走访,汇集项目信息,协调解决困难问题,精准帮办代办,提供高效、快捷、优质、全流程服务,一站式护航项目建设,助力项目价值最大化。截至 6月 30日,全市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开展各具特色的“局长坐诊接诉”服务 223场次,累计服务企业749家,办理企业诉求 907个。其中,盘龙区打造“无差别会诊”机制,针对跨部门跨区域企业诉求,市、区、街道三级联动响应,破解企业问题“多头管、都不管”的困局;官渡区着力打造“官小服”“会客”“坐诊”企服综合平台,汇编《官渡区惠企政策“一折通”》,同步上线“官小服”AI政策助手,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安宁市在全省首家建立营商环境客服中心,构建“5D店小二+首席政务官”的联动服务机制,做好项目投资前、中、后期服务,全力提升“安宁效率”、做优“安宁服务”、践行“安宁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