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龙陵县腊勐司法所紧扣基层治理特点,创新推行“抓党建引领、抓普法宣传、抓矛盾化解、抓法律服务、抓分类管理”的“五抓工作法”,将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度本土化,实现了从“矛盾纠纷多发镇”到“和谐稳定样板镇”的蜕变。
一、抓党建引领,筑牢“法治+党建”双引擎
(一)构建“金字塔式”法治先锋体系
腊勐司法所创新“党建+法治”融合模式,在全镇10个行政村党支部设立“法治先锋岗”,组建10支“党员普法志愿队”,构建“司法所—党支部—党员志愿者—网格”四级治理网络,实现121个网格法治服务全覆盖。通过“三亮三比”(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比学习、比服务、比成效)活动,推动党员在普法宣传、纠纷调解中当先锋。大垭口村党员杨善波带领志愿队成功化解困扰村民10年的土地权属纠纷,成为群众认可的“法治带头人”。
(二)打造“三维联动”治理共同体
建立“司法所+派出所+平安法治办”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召开风险研判会,形成“问题联治、矛盾联调、平安联创”工作格局。2024年以来,三方联合开展校园周边整治、企业法治体检等专项行动12次,消除治安隐患23处,指导企业完善管理制度8项。在腊勐村试点“警调衔接”机制,派出所与调解组织联合调解涉家暴、邻里纠纷,调解成功率提升至92%。
(三)“五个一+五心”工作法下沉网格
在大垭口村推行“五个一”联系服务机制(联一批农户、串一户门子、讲一项政策、问一回民意、办一件实事)和“五心”行动(热心联户、暖心串门、耐心解政、贴心问需、诚心办事),党员干部每月至少2次下沉网格。通过“党员包户”模式,结对联系320户农户,收集法治需求56条,帮助修订村规民约12条,机制实施后,该村矛盾纠纷发生率同比下降40%,群众法治满意度达98%。
二、抓普法宣传,构建“指尖+脚板”矩阵
(一)“指尖普法”打造流动法治课堂
依托“铁血松山”微信公众号开设“普法微剧场”,每周推送原创普法短视频。采用“方言+情景剧”形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婚姻家庭、土地承包等内容改编成《重生之酒鬼赌婆的“幸福”逆袭》《矿产资源保护》等多个本土案例,受众2万余人。
(二)“法治微课堂”开进田间地头
组建“流动普法团”,由法治副村长、法制副校长、“法律明白人”组成,开展“定制化”普法:在校园举办“模拟法庭”等活动10场,覆盖师生1000余人;在田间地头开展“春耕法治行”,发放《农村实用法律手册》3000余册,现场解答咨询200余人次。2024年,全镇群众法律知晓率从58%提升至82%,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的案件占比从35%提升至68%。
(三)法治文化浸润乡村肌理
在大垭口村打造“法治文化广场”,设置宣传栏、普法长廊,图文并茂展示《宪法》《民法典》内容。结合民族节庆举办“法治文艺汇演”,民间艺人创作法治山歌、快板等作品10余个。通过“法治文化墙”“法治书屋”等阵地,让法治元素融入乡村生活。
三、抓矛盾化解,升级“1+3+X”调解机制
(一)构建“三级三次+多元协同”调解网络
将原有“三级三次”机制升级为“1+3+X”2.0版:“1”为镇村综治中心,统筹纠纷化解;“3”为镇、村、组三级干部,分级处置矛盾;“X”为乡贤、法律顾问、志愿者等社会力量。2024年,该机制成功化解纠纷112起,含历史遗留问题5起,调解成功率达96%。
(二)“院坝说法+道德讲堂”双轮驱动源头治理
定期开展“院坝说法”活动,工作人员与群众围坐普法、受理纠纷线索。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邀请乡贤、老党员开展“道德讲堂”,评选“法治示范户”“和谐家庭”32户,以身边事引导崇德尚法。大垭口村通过“院坝说法”及时化解土地流转纠纷7起,避免群体性事件发生。
(三)“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赋能基层
从村组干部、退役军人等群体中选拔124名“法律明白人”,通过集中培训、跟班学习提升能力。建立积分管理制,参与调解、普法可累计积分兑换奖励。目前,“法律明白人”累计参与调解纠纷200余起,提供咨询500余人次,成为基层治理骨干力量。
四、抓法律服务,打造“半小时服务圈”
(一)“线上+线下”立体服务网络
实施“村法律顾问全覆盖”工程,为10个村配备法律顾问,建立“半小时法律服务圈”:线下在镇设公共法律服务站、村设服务窗口;线上依托“云南掌上12348”平台,实现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一网通办”。2025年以来,通过“摆摊设点”“下访走访”提供咨询23次。
(二)法治护航乡村产业发展
针对土地流转、集体资产处置等难点,指导10个村修订村规民约,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为镇村合作社提供合同审查服务,累计审查合同45份,规避法律风险12处。在松山村试点“法治+产业”模式,为咖啡合作社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助力年产值突破50万元,带动300余户农户增收。
(三)数字赋能提升服务效能
推广“法律机器人”,月均为群众解答婚姻家庭、交通事故等法律问题30余人次。依托“云南智慧司法”平台,实现社区矫正对象报到、请销假等线上办理,效率提升70%。2024年,通过智能工具办理服务68件,群众满意度达99%。
五、抓分类管理,精细化服务管理“两类人员”
(一)“五位一体”帮教体系促转化
建立“司法所+矫正小组+家属+村干部+志愿者”五位一体帮教机制,为社区矫正对象制定个性化方案,通过实地走访、信息化核查等每周跟踪动态。开展心理辅导并帮助8人解决就业,实现“安其身、暖其心、促其变”。
(二)“线上+线下”双轨普法强意识
“线下”组织社区矫正对象集中学习、公益劳动,邀请法官、检察官开展法治讲座2场。“线上”建立社区矫正对象、帮教对象学习群,推送法律法规及案例120条,参与率100%。
(三)“三查三访”筑牢安全网
实行“三查三访”,形成预防、排查、化解、回访的闭环管理机制,切实将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为社会和谐稳定筑牢坚实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