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司法厅

政府信息公开

无障碍浏览长者模式

云南省“八五”普法规划新闻发布会召开

发布时间:2021-10-30 17:30:44 浏览次数: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赖勇主持新闻发布会(记者 赵嘉 摄影)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专职副主任 赖勇: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928日,云南省委、省政府转发了《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司法厅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年—2025年)》,929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开展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八五”普法顺利开局。此前,我省顺利完成了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规划,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天我们召开云南省“八五”普法《规划》新闻发布会,邀请省政府有关领导以及省委宣传部、省人大监司委、省司法厅相关负责同志,向大家介绍云南省“七五”普法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八五”普法《规划》的主要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建华先生;

云南省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尚婀岚女士;

云南省司法厅党委委员、副厅长彭国军先生;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宣传教育处处长彭小柏先生。

参加今天发布会的有中央驻滇、香港驻滇、云南省内各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以及省政府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欢迎大家!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共有两项议程,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首先,有请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建华先生介绍我省“七五”普法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八五”普法《规划》的主要情况。

 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建华发布新闻(记者 赵嘉 摄影)

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陈建华: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

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谢大家对云南普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云南省“七五”普法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八五”普法《规划》的主要情况。

一、“七五”普法工作取得的成效

全民普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从1986年至今,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已连续实施了七个五年普法规划。2016年至2020年开展的“七五”普法工作,全省各地各部门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深入推进法治宣传教育与依法治理有机结合,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普法组织领导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全省各地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将中央部署、上级要求与当地实际相结合,逐级制定“七五”普法规划,高位推动“七五”普法工作。各级人大常委会作出普法决议并不断加强监督检查,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的法治宣传教育领导体制在全省进一步健全完善,为“七五”普法工作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强组织保证。

二是全社会“大普法”格局更加成熟定型。制定实施《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实施意见》,建立由36家省级单位为成员的云南省落实普法责任制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省级国家机关普法责任清单,“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深入落实,普法合力进一步形成,更好地推动普法工作融入执法、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各环节。加强对国家机关普法工作的协调、指导、监督、检查、考核,着力构建责任主体明确、普法资源有效整合的大普法格局。建立健全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法律服务人员等以案释法制度,落实公益普法制度,携手“七大平台”打造《法治在线—以案释法》栏目,与云南广播电视台、云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制播《以案释法》节目(栏目)380期,全省共开办普法广播电视专栏816个、报刊专栏1329个,媒体公益普法宣传品牌效应充分发挥。

三是普法方式方法更加丰富多元。不断拓展和丰富“法律六进”活动,创新开展“法治宣传边关行”、“法律进宗教场所”等普法活动,推广“五用工作法”开展民族地区法治宣传教育,进一步打响云南普法品牌。推动与周边国家建立双边普法协作机制,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地方、基层、行业等各类法治创建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实施“互联网+法治宣传”模式,建成以云南普法网和云南普法微信公众号为龙头,216个新媒体普法平台为延伸,1321个政务类法治栏目微信微博为补充的新媒体普法宣传矩阵。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建成法治教育基地、法治文化广场、公园和长廊1150余个,稳步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向基层全域渗透延伸。开展法治创建活动,出台“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指导标准和命名管理办法,加强动态管理,法治文化建设亮点纷呈。全省共有2个城市、58个县(市、区)被评为全国法治创建活动先进单位,106个村(社区)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584个村(社区)被评为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一批优秀法治文化作品在全国获奖。

四是普法工作重点更加精准明晰。将领导干部学法守法纳入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纳入依法治省工作考评体系,落实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政府常务会学法等制度,组织网络学法、旁听庭审等活动,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法治素养普遍提升。抓好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全省97%以上的中小学配备法制副校长,建设129个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网络,实现青少年学法有阵地、有读本、有实践。针对云南边疆民族特点,组建乡村“法治宣讲团”和法治文艺宣传队5000余支,组织开展“法治宣传边关行”、“法治宣传固边防”活动,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享受便捷的法律宣传咨询服务。聚焦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员、边民、少数民族群众、宗教教职人员及信教群众等重点对象,努力营造全民守法、遇事找法、办事循法的社会氛围,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高。

五是普法服务全省大局更加有力有效。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三个定位”、“五个着力”、“四个突出特点”等重要指示精神,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党内法规、法治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优化营商环境、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疫情防控,以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大问题,以突出学习宣传宪法和民法典为重点,科学谋划、精准施策,普治并举、以普促治,切实把宪法法律宣传实践融入执法、司法、法律服务全过程,法治宣传教育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充分发挥,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法治环境。

二、“八五”普法规划主要情况

(一)起草过程

当前,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要求进一步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今年64日,党中央、国务院转发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根据省委、省政府领导指示批示精神,省司法厅会同省委宣传部深入调研,系统总结“七五”普法工作经验成效,起草了我省《规划》,广泛征求各地各部门和单位意见建议,并通过网络公开向社会各界征集意见,反复进行修改完善。813日,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会议,研究并原则同意《规划》,会后又根据会议精神作了修改完善,并于96日、97日分别经第十三届省人民政府第123次常务会议、十届省委常委会第251次会议研究审议通过。928日,省委、省政府正式转发了《省委宣传部、省司法厅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929日,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关于开展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

(二)主要内容

我省“八五”普法规划共分8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全民普法工作。明确了“八五”普法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工作原则,强调普法工作的主线是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重点是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第二部分,明确普法重点内容。强调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统领,重点宣传宪法、民法典和党内法规,突出宣传与云南高质量发展和提升边疆治理能力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入宣传与推进“三个定位”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的法律法规。

第三部分,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提出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把国家工作人员、青少年、边境和民族地区群众列为重点,实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体系、社会教育体系。

第四部分,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出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艺,推动中华优秀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红色法治文化保护、宣传、传承,加强法治文化国际传播和国际交流。

第五部分,推进普法与依法治理有机融合。强调进一步加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依法治理,深化行业和网络依法治理,推动行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同时加强社会专项依法治理,增强全社会安全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

第六部分,着力提高普法针对性实效性。强调把普法融入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过程,充分运用社会力量开展公益普法,加大以案普法力度,切实加强“报、网、端、微、屏”于一体的全媒体法治传播体系建设。

第七部分,全面落实普法责任制。提出深化“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机制建设,推行“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健全媒体公益普法责任制,明确公益广告刊播标准。

第八部分,加强组织实施。明确健全法治宣传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强基导向,推动各类资源向普法基层一线倾斜,进一步健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动态评估考核机制。

(三)主要特点

“八五”普法规划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统领,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下,努力做到贯彻中央部署不漏项,体现云南特色有亮点。

一是突出习近平法治思想统领全民普法工作。把突出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首要的普法内容,强调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引导全社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点内容,列入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重点课程,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模范践行,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本领。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纳入高校法治理论教学体系,做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运用好普法阵地及各类媒体平台,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二是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的“三个定位”谋篇布局。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贯穿全篇,充分体现到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举措等各方面。特别是在国家《规划》6个重点内容基础上,将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的“三个定位”等指示精神和乡村振兴涉及的法律法规单列为普法重点内容,突出法治宣传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三是坚持务实管用提升普法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普法工作要紧跟时代,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的重要指示精神,在规划中增加了“坚持讲求实效”原则,提出了在立法、执法、司法过程中开展实时普法及充分运用社会力量开展公益普法等具体举措。同时,紧盯普法责任制落实这一关键环节,将全面落实普法责任制增列为一个部分,进一步夯实全社会“大普法”格局。

四是立足云南省情破解边境和民族地区普法工作难题。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作出的“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四个突出特点”等重要指示,在规划中增加边境和民族地区群众为普法重点对象,明确了深化“法治宣传边关行”、“法治宣传固边防”活动,实施“边疆民族地区法治文化建设扶持行动”、鼓励少数民族法治文化创作等具体措施,为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五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公民法治素养。规划明确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普法理念和工作导向,以人民对法治的需求为目标,始终做到普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明确提出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强调实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依法保障人民权益,促进人民高品质生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八五”普法的蓝图已经绘就。下一步,我们将认真组织实施规划,制定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将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八五”普法规划必将顺利实施,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我就介绍这些情况,谢谢大家!

赖勇:感谢陈建华副秘书长的发布。下面,请各位记者朋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

 

记者提问环节

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此次省人大出台《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开展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对推进我省“八五”普法规划实施有何意义?决议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哪些?

 

云南省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尚婀岚答记者问(记者 赵嘉 摄影)

尚婀岚: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谢谢云南广播电视台的这位记者朋友,也借此机会感谢新闻界的朋友们对人大工作的支持。下面,我进行回答。

为推动我省“八五”普法规划的顺利实施,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开展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

决议根据我省“八五”普法规划,结合云南实际,从7个方面进一步对我省普法工作的顺利开展作了要求。

一是强调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统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确保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政治方向,引导全社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二是强调要紧扣我省发展大局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决议紧扣我省实际,强调普法工作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三个定位”的要求和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特点,紧紧围绕服务云南“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2035远景目标,持久开展宪法和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的宣传,突出宣传重点。

三是强调了要以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为主要目标。重点抓好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同时要抓好青少年和高校的法治教育;构建政府、司法机关、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新格局。决议草案还强调,要抓好新业态从业人员、边境和民族地区相关人员的法治教育。

四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推动法治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廉政文化、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有机融合,要结合我省实际,加大法治文化惠民力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群众将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普遍的信仰,同时,强调了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法治文化宣传交流。

五是要推进普法与依法治理有机融合。强调加强基层依法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法律法规制度等,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推进多层次多形式普法和依法治理有机融合。

六是要增强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决议要求,把普法深度融入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全过程。特别强调在司法工作中,要加大以案普法力度,使典型案(事)件依法解决的过程成为全民普法的公开课。

七是加强党对全民普法工作的全面领导,构建大普法格局。决议草案要求全面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要切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我省“八五”普法规划的组织实施,进一步完善普法工作制度机制,形成党委领导下的大普法工作格局。同时,强调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落实普法工作经费,不断提高保障水平。

总之,决议紧跟时代要求,结合云南实际,突出要点,针对性强,压实了普法责任,为云南“八五”普法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华社记者:请问云南省“八五”普法预期实现什么样的目标?针对这些目标云南省“八五”普法《规划》提出了哪些主要的刚性指标?谢谢。

 

云南省司法厅党委委员、副厅长彭国军答记者问(记者 赵嘉 摄影)

彭国军:感谢新华社记者的提问。在此,我代表省司法厅、省普法办对各新闻媒体的记者长期以来对云南普法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表示感谢。

我省“八五”普法《规划》提出,通过对《规划》的全面实施,到2025年预期实现的主要目标是:公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城乡法治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全民普法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公民对法律法规的知晓度、法治精神的认同度、法治实践的参与度明显提升,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深入推进,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的能力达到新水平,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办事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谁执法谁普法”等普法责任制落实质量全面提升,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显著改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不断推进,法治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文化熏陶引领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全民普法制度完备、实施精准、评价科学、责任落实的工作体系基本形成。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省“八五”普法《规划》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和刚性指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加强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法治教育方面:要求州(市)党委、政府和省级部门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通过现场或网络旁听法庭庭审,推动国家工作人员旁听庭审活动常态化、制度化。

在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方面:要求将法治知识纳入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计划,推进教师网络法治教育培训,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计划,5年内对所有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进行1次轮训。

在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方面:强调深化法治乡村(社区)建设,提出每个行政村(社区)至少培养5名“法律明白人”,逐步实现村(居)民小组“法律明白人”全覆盖;要求村(社区)法律顾问每月到村(社区)提供不少于1次(每次4小时)的现场法律服务,每季度至少举办1次法治讲座;明确了到2025年全省法治村(社区)占比达到70%的目标任务。

在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方面:强调要力争实现县(市、区)有法治文化主题广场(公园),乡镇(街道)有法治文化园地、法治文化志愿宣传队,村(社区)有法治文化设施、法治图书角、法治宣传大喇叭等,实现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把法治类公益广告纳入媒体公益广告刊播责任,法治类公益广告数量不低于媒体刊播公益广告总量的十分之一。

在强化普法组织保障方面:明确了队伍建设保障上,要实现全省中小学法治副校长100%配备,法治副校长轮训工作全覆盖,5年内对县级以上普法办人员轮训1次。在落实经费保障上,要强化各级财政对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把普法工作经费列入本级预算,省级财政统筹中央和省级资金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普法经费的支持力度。按规定把普法列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支持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制定对应的分工方案,明确责任、细化分工,确保《规划》落地落实。谢谢。

云南法制报记者:请问云南省“八五”普法《规划》对繁荣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出了哪些要求,有什么特点?谢谢。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宣传教育处处长彭小柏答记者问(记者 赵嘉 摄影)

彭小柏: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感谢媒体记者的提问。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今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云南省“八五”普法《规划》结合《意见》精神,推动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具体措施:

一是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把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空间利用时充分体现法治文化元素,推动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融合发展。把法治元素融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云南段)建设,形成一批区域性法治文化集群。扩大法治文化阵地覆盖面,充分利用现有公园(广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各级文化()等场所设施,因地制宜建设法治文化阵地,力争在“八五”普法《规划》实施期间,实现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

二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艺。组织创作一批法治文化精品,推动法治文化与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融合发展。充分利用“三下乡”等活动,组织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艺团队开展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在重大节庆日、法律法规实施日等时间节点以及民族传统节日期间,组织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三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挖掘、宣传云南法律文化历史代表人物的事迹和精神,推动法治融入历史街巷、名人故居、历史遗存和活动场所等,嵌入传统节日和民风民俗活动,赋予云南传统文化符号新的时代精神和法治色彩。

四是加强红色法治文化保护、宣传、传承。注重发掘、保护法治建设的光荣历史和成功实践,讲好红色法治故事,传承红色法治基因。利用好我省扎西会议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一批以红色法治文化为主题的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五是加强法治文化国际传播和国际交流。这是云南省“八五”普法《规划》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和亮点项目。我们将注重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中发挥法治作用,依托澜湄合作、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以及云南与周边国家建立的多双边合作机制,促进普法宣传和工作交流,助推民间矛盾纠纷化解。借助南博会、商洽会、中国一南亚合作论坛等展会平台,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树立法治中国形象。

我就做这些介绍,在此,我也诚请媒体朋友们持续关注支持和加强宣传普法工作。谢谢大家。

法治日报记者:刚才,发布稿中提到“坚持务实管用,提升普法工作针对性实效性”,请问一下省司法厅的彭副厅长,云南省“八五”普法期间将如何提升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谢谢。

彭国军:感谢法治日报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如何切实提高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普法工作长期以来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普法工作要紧跟时代,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为此,我省“八五”普法《规划》第六部分,从三个方面着力解决这个问题:

一是紧扣司法实践活动的全链条,提出“在立法、执法、司法过程中开展实时普法”。《规划》针对立法过程,提出在法规规章正式公布时同步进行解读,加强对法规规章实施前的宣传工作;针对执法过程,提出推动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结合案情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宣讲,把普法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针对司法过程,强调要充分运用公开开庭、巡回审判、庭审现场直播、生效法律文书统一上网和公开查询等生动直观的形式宣讲法律,释法说理;针对法律服务过程,提出法律服务工作者在为当事人提供服务、调处矛盾纠纷、参与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处理时,加强释法析理。在此基础上,《规划》还提出健全以案普法长效机制,健全完善典型案例收集整理制度和发布机制等措施,使典型案事件依法解决的过程成为全民普法的公开课。

二是动员社会力量的参与,提出“充分运用社会力量开展公益普法”。《规划》明确要加强全省普法讲师团队伍和法治宣传教育人才库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普法,完善社会普法机制,推动普法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

三是紧盯数字媒体新技术,提出“开启云南智慧精准普法新模式”。《规划》明确要创新普法方式和内容,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精准分析群众普法需求,提高普法产品供给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规划》提出的探索建立云南普法融媒体中心、建立云南普法产品库、打造“云南网络普法矩阵联盟”等一系列具体措施,紧紧把握全媒体时代的特征,以手段创新推进普法工作取得实效。

我们相信,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努力,将极大地改善普法受众的参与感、体验感和获得感,普法工作将更接地气,更为群众喜闻乐见,补齐和强化普法宣传覆盖面不广、针对性不强、影响力不足的短板弱项。谢谢!

赖勇:感谢彭副厅长的解答。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记者提问环节到此结束。非常感谢各位记者朋友踊跃的提问,也感谢各位发布人的解答和发布。

全民普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目前,全省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谁执法谁普法”等普法责任制深入落实,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高,法治文化建设亮点纷呈,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在法治云南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今年是“八五”普法的开局之年,我们将致力于“八五”普法《规划》的实施,进一步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希望媒体朋友能够充分地宣传好、报道好今天发布会的各项内容,并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宣传、报道我省“八五”普法《规划》实施的工作成效,为平安云南、法治云南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