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木老元乡连续13年无命案的秘诀

日期:2025-04-27 01:34:10来自:保山司法局访问次数:

施甸县木老元乡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民族乡,布朗族占总人口的44.04%。不同民族在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使得矛盾纠纷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为此,木老元乡创新打造“横向联动、纵向贯通、民族共治”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形成“多元协同解难题+民族代表温情化心结”的双轮驱动模式,实现了“纠纷化解在村口、团结扎根在心头”,连续13年命案“零发生”。2024年无民转刑案件和群体性事件。2024年9月,被县人民法院挂牌为“无讼乡示范点”。

多元联动:打破壁垒,攥指成拳

动态组建“专家调解团”

根据纠纷类型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精准匹配职能力量,构建“1+N”联动机制。“1”个管总:以木老元乡司法所和乡平安法治办牵头,负责对纠纷性质进行深入研判,精准调度各方资源。“N个专业力量”:土地权属争议,邀请农业农村机构、自然资源机构、村集体三方协同,让土地权属问题清晰明了;家庭婚恋纠纷,请一村一律师、司法所、村干部共同化解家庭婚恋难题;买卖合同纠纷,邀请市场监督管理机构、行业人士、专业律师,让买卖合同纠纷顺利化解;邻里纠纷,协同派出所、村委会、老干部、小组长等,有效化解邻里纠纷 。

建立“三同步”工作法

同步介入,一旦纠纷发生,派出所迅速响应,第一时间到达现场,采取有效措施稳控局面,防止矛盾进一步升级。同步宣传,根据“谁执法谁普法”的责任清单,同步开展普法宣传工作。同时,借助现场交流、发放资料等形式,引导大家以理性合法方式化解矛盾。同步调解,多个职能机构发挥各自优势,联合提出“法律+政策+情感”的综合解决方案,提高调解的成功率和执行效果。

民族代表参与:以文化人,润物无声

打造“三语调解队”

人员构成,每支调解队精心配备1名精通汉语和布朗族语的双语干部,确保沟通无障碍;1名德高望重的小组长或老党员,他们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在民族内部的崇高威望,能够从文化和情感层面引导双方和解;1名法律明白人,负责普及法律知识,保障调解在法律框架内进行。

设立“民族议事厅”

建立三级议事机制。家庭矛盾,由熟悉家庭情况的小组长和善于沟通的妇女代表入户调解,从亲情角度出发,调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邻里纠纷,村干部联合寨老组织“火塘说事”,在轻松的火塘环境中,大家敞开心扉,在寨老的调解和村干部的协调下解决问题。跨村争议,乡干部与民族代表开展“联村议事”,平衡不同村落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跨村和谐。

创新亮点: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

“法律+民俗”双轨解纷

对涉及法律层面的争议,邀请法官、律师依据法律法规明确双方权责,保障公平正义;对情感层面的纠葛,民族代表运用本民族独特习俗,以文化人,从情感角度疏导矛盾,实现法律威严与民族情感的有机融合,让调解结果既合法又合情。

“线上+线下”双网覆盖

线上,每个村配备一台乡村法治通,群众只需一键操作,即可呼叫;律师进行远程咨询,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随地解决法律问题。线下,每个村都组建“人民调解委员会”,配备专业调解人员,哪里有纠纷,就迅速到哪里,提供及时便捷的调解服务。

“预防+化解”双管齐下

普法方面,民族代表充分发挥自身影响力,担任“法治宣传员”。以民族文化形式传播法律知识,让法律深入人心。预警方面,以平安法治办的一周一排查、一月一分析研判为基础,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对矛盾纠纷高发案件进行精准定位,实施村干部包干整治,提前预防纠纷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