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纠纷犹如生活乐章中的不和谐音符,困扰着社会的和谐安宁而又无法回避;人民调解就像调音师,努力将矛盾纠纷转化为生活的和谐旋律。在当前社会矛盾多元化的背景下,矛盾纠纷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新的纠纷类型不断涌现,并且在表现形式和解决难度上有所变化。这些矛盾纠纷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不仅会影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还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面对新的挑战,调解工作需要优化制度和创新方法,笔者认为,解怨气、接地气、树正气无疑是打开调解成功大门的三把关键钥匙 。
一、解怨气:打开心门,化解矛盾坚冰
在纠纷的舞台上,当事人的怨气往往是最刺眼的那团乌云,遮蔽了理性与和解的阳光。其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就像一团乱麻,每一根丝线都代表着一种诉求、一段经历。每一起纠纷的背后,都隐藏着当事人的不满与怨气。当当事人心中充满怨气时,他们往往会失去理智,言语变得激烈,行为也可能变得冲动。这些怨气,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如果不能及时扑灭,就会越烧越旺,引发更大的冲突。原本可能只是一件小事,却因为怨气的积累,演变成一场不可收拾的争斗。只有解开当事人心中的怨气,才能让他们恢复冷静,理性地看待问题,为纠纷的解决创造条件。因此,解怨气在调解纠纷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解怨气也是实现真正调解成功的基础。调解不仅仅是简单地划分责任、解决表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让当事人从内心深处接受调解结果,化解彼此之间的矛盾。如果当事人的怨气没有得到消除,即使表面上接受了调解,心中的怨恨依然存在,很可能会导致纠纷的再次发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调解纠纷的过程中解怨气呢?
倾听是打开当事人心扉的钥匙。面对充满怨气的当事人,倾听是打开他们心门的第一把钥匙。调解纠纷时,我们要像一位专注的听众,给予当事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倾诉心中的委屈和不满。在倾听过程中,我们要体现诚意,不随意打断,并适时用眼神、点头等方式给予回应,让当事人感受到我们的尊重和理解。倾听不仅是听他们说的内容,更要听出背后的情感和需求。设身处地去感受他们的痛苦、愤怒和无奈,让他们知道自己不是孤立无援的,有人能够体会他们的心情。通过倾听,我们不仅能够了解纠纷的来龙去脉,更能让当事人的情绪得到宣泄,为后续的调解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理解和共情是化解怨气的良药。理解,是走进当事人内心世界的通道。每一个纠纷背后,都有着当事人各自的立场和理由。当我们以理解的心态去倾听,去探寻矛盾的根源,我们就能发现,很多时候,当事人的怨气并非无理取闹。比如在邻里纠纷中,一方可能因为噪音问题积怨已久,而另一方却浑然不觉。当我们站在双方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处境,噪音制造者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了困扰,而受扰方也能感受到被关注和理解,怨气自然就会消减。共情,则是进一步拉近与当事人距离的纽带。共情不仅仅是理解,更是能够感同身受地体验对方的情绪。当我们面对因情感伤害而产生怨气的当事人时,共情尤为重要。比如在家庭矛盾中,夫妻双方可能因为长期的沟通不畅而心存不满。此时,我们用心去感受他们的痛苦、委屈和无奈,让他们知道自己并不是孤立无援的。通过共情,我们能让当事人感受到温暖和支持,从而更愿意消除怨气,解决问题,让当事人感受到我们是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
公平公正地处理纠纷是解怨气的关键。公平公正,意味着在处理纠纷时只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道理为准绳,不偏袒任何一方,要摒弃偏见和歧视,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当事人。当纠纷发生时,双方当事人都渴望能够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希望自己的诉求能被倾听,权益能得到保障。如果调解过程缺乏公平公正,当事人心中的怨气只会愈发强烈,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使矛盾进一步升级,导致当事人对调解机制失去信任,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社会冲突。公平公正的处理不仅能解决当下的纠纷,更能在当事人心中树立起对法律和道德的敬畏,让他们相信正义的存在。只有做到公平公正,才能让当事人信服,让他们觉得自己得到了应有的对待。曾经有一对邻居因为房屋边界问题产生了纠纷。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情绪激动,怨气很大。我介入调解后,没有先入为主地偏向任何一方,而是仔细丈量土地、查阅资料,认真倾听双方的陈述。最终,依据事实和相关规定,明确了房屋边界,给出了公正的解决方案。双方看到处理结果公平合理,心中的怨气也逐渐消散,握手言和。
二、接地气:贴近生活,寻找调解良方
在调解工作中,接地气是我们与当事人建立信任的桥梁。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矛盾纠纷有着不同的特点,只有深入基层,加强与群众的联系,拓宽了解社情民意的渠道,及时掌握群众的需求和矛盾纠纷的动态,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解方案,进而促使纠纷得到有效化解。
调解语言要接地气。我们面对的当事人,文化程度、职业背景、性格特点各不相同。他们或许听不懂那些专业晦涩的法律术语。我们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他们沟通交流,把僵硬法律条文转化为生活中的道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的土地纠纷调解中,如果我们满口法律条文和专业术语,当事人可能会听得一头雾水,无法真正理解调解的内容和意图,无形中拉开了调解员与当事人之间的距离,形成了调解工作的大壁垒。相反,如果我们善于运用当地的方言、俗语,将复杂的法律关系和道理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就能让当事人更容易接受。
调解行动要接地气。这意味着,我们不能高高在上,脱离实际,我们要贴近基层一线,走进当事人的家中,亲身体验他们的生活环境,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调解的场所不一定拘泥于办公室或其他一些比较严肃的场合,可以深入田间地头、纠纷现场等面对面、零距离的开展工作,让当事人感受到亲切、直观的调解气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诉求和矛盾产生的根源。有些时候,一个看似简单的纠纷,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多年来邻里之间的积怨。我们要善于在反复的调查走访中发现纠纷的真相,掌握纠纷的爆发点,了解纠纷形成的具体过程,找到问题的关键,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调解。
调解方法要接地气。接地气的调解方法,不仅能够提高调解的成功率,更能够增强当事人对我们调解工作的认可,他们会真正感受到我们是在为他们着想,是在为他们服务。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可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和习俗。这些文化和习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我们在调解时,要充分尊重这些差异,不能强行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在一些农村或山区,有着丰富的民间智慧和传统习俗。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比如邀请当地有威望的长辈、村干部参与调解,他们往往更了解当地的情况和当事人的性格特点,能够从更贴近生活的角度进行劝说和调解,最大限度地缓解矛盾、化解矛盾。
另外,调解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我们制定的调解方案不能脱离实际,要充分考虑当事人的实际情况和现实条件。例如,在处理债务纠纷时,如果债务人确实经济困难,我们可以建议双方协商一个合理的还款计划,而不是简单地要求债务人一次性还清欠款。只有这样,调解方案才能得到当事人的认可和执行,真正实现案结事了。同时,为了防止矛盾纠纷的反弹回潮,在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后,如义务方无法即时履行的,我们可以尝试将司法确认制度引入调解机制当中来,引导当事人就已经达成的调解协议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让调解协议得到法律的认可,进一步固定调解成果,为协议的后续履行提供国家强制力的保障。
三、树正气:坚守原则,维护公平正义
树正气是指在调解过程中弘扬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等价值观,引导当事人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公序良俗,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我们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的矛盾纠纷,是当事人之间激烈的情绪碰撞。在这个过程中,若没有正气作为指引,我们很容易迷失方向,无法公正地处理问题。只有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案件,才能让当事人信服,让调解结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树正气,要求我们坚守原则底线。在调解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可能是物质上的,也可能是人情上的。一旦我们动摇了原则,调解就会失去公信力,矛盾不仅无法化解,还可能进一步激化。比如在邻里纠纷调解中,一方可能试图通过拉关系、送礼等方式影响我们的判断,此时,我们必须坚决拒绝,以法律和道德为准绳,给出客观公正的调解方案。只有在坚守原则底线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在调解工作中赢得尊重,树立起调解工作的权威性。
同时,要有勇气直面困难和压力。有些纠纷涉及的利益关系复杂,背后的矛盾根深蒂固,调解难度极大。我们不能因此退缩,要敢于迎难而上,用正气和智慧去化解难题。面对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纠纷时,我们要耐心倾听当事人的诉求,深入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不怕反复,不怕麻烦,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正气修养。调解纠纷要树正气,这不仅是我们的职业要求,更是我们的使命担当。要通过学习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让法律成为我们调解工作的有力武器。通过学习优秀调解员的先进事迹,汲取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坚守正义。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及时纠正不足。只有自身正气充盈,我们才能在调解纠纷时充满底气,让当事人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为社会传递更多的温暖与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