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南的青山绿水间,法治如春风化雨,浸润着临沧的每一寸发展热土。从制度优化到数字化转型,从纠纷化解到服务升级,全市司法行政系统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在机制、立法、执法监督等方面不断发力,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以法治为笔,勾勒出营商环境优化与高质量发展的共生图景。
制度筑基从“隐性门槛”到“法治高地”。“以前审批常被‘隐形条款’卡脖子,现在有了‘企业安静期’,我们能心无旁骛抓生产。”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库镇荣安茶厂负责人李荣安的感慨,折射出临沧以《法治化营商环境全面提质23条措施》为核心的制度优化成果。通过废止不平等涉企规章7份、修订5份,临沧清除了阻碍市场活力的“沉疴旧规”。同步推出的“企业安静期”制度,将涉企检查频次压缩40%,以“双随机、一公开”精准监管替代传统模式。市场监管数据显示,321项抽查事项、584卷执法案卷评查,既避免“过度扰企”,又守住公平底线。目前,临沧涉企行政复议案件实现100%审查,企业权益保障网持续织密,多项创新举措跻身全国营商环境典型案例。
为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临沧严格落实涉企行政检查计划备案管理制度,编制并审核执法机关检查清单,同步建立投诉举报和固定监测机制,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市司法局还推动出台《临沧市司法行政系统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十二条措施》《服务保障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措施》等文件,从制度层面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普法护航,服务前置助力风险防范。临沧将《云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及政策法规纳入“八五”普法重点,通过127场次“法律进企业”活动、49次专题座谈会、132份调查问卷及1298次法律咨询,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同时,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法律法规清单》,推动普法与执法监督深度融合。2024年,累计为企业出具法律意见书653份、审查合同470份、参与商务谈判53次、解决法律纠纷519件,并为企业提供法律风险提示73次,真正让法治成为企业发展的“护航盾”。
解纷新径,多元联动实现靶向纾困。“拖了三年的合同纠纷,一周就解决了!”临沧尚琚装饰公司负责人穆博南的惊喜,源于临沧首创的“工商联+法院+司法行政+商协会+N”联动机制。整合多方资源后,51件涉企纠纷得以高效化解,519个企业难题也迎刃而解。依托商(协)会调解组织和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平台,临沧实现“商人纠纷商会解”。在涉外领域,孟定法务区建设稳步推进,边境经济合作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及涉侨服务点全年提供法律咨询91人次,办理涉外公证12件,代写法律文书9份,并开展公证上门服务5次,为企业“走出去”架起法治桥梁。
数字跃升,云端服务释放市场活力。走进临沧政务服务中心,大屏上跃动的数据无声述说着变革:政务服务承诺时限压减80%,8.3万余件“一件事一次办”事项落地,4.5万余次帮办代办服务让企业“零跑腿”。“以前办施工许可证要跑5个部门,现在‘一窗通办’两天就能搞定!”临沧诚泽永信公司项目经理王仕点赞的,正是临沧公安“一窗通办”、公共资源交易“三景”融合等数字化服务品牌。市场监管一体化平台100%的好评率,印证了这场以企业获得感为标尺的效能提升。
法治是营商环境的底色,更是城市竞争力的基石。临沧的实践表明,当法治基因深植城市肌理,市场的活力便如澜沧江水般奔涌不息。在这里,每一份制度优化的红利,都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