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云南普法网 >> 法治要闻 >> 内容阅读
小事不出村 大事不出乡 瑞丽边境线上国门调解室调解涉外纠纷当事人服气
稿件来源:法制日报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10日 17:04:32

    “许所长,快过来!有人在边境线上要打起来了”,8月9日,记者来到瑞丽市司法局姐相司法所采访时,该所所长许华接到群众来电,称中国银井一组的村民喊某和缅甸芒秀的村民岩某在边境线上发生矛盾,双方要打起来了。接到电话后,许华带领司法所人员迅速赶到现场,控制了事态。


      原来,岩某家(缅方)的牛蹿到国境线另一侧姐相乡银井村委会银井一组村民喊某家(中方)刚插下的秧田里,又啃又拱,加上践踏,一亩多的秧苗全毁了。喊某赶到后,将牛扣下,要求岩某赔钱,岩某不愿意,双方就在边境线上发生了争执。调查了事情的基本情况后,工作人员立即启动银井村涉外矛盾纠纷联合调处工作机制,通知缅方调解员到现场参与调处。找到问题症结,中缅双方联合调解工作组对双方反复劝解, 晓之以理、明之以法,最终岩某赔偿喊某经济损失人民币1200元,中缅双方村民握手言和,一场可能影响中缅边境和谐的纠纷案结事了。



     “彼此为近邻,友谊长积累,不老如青山,不断似流水。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瑞丽市司法局局长邓光辉告诉记者,1957年12月14日,随同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联邦的陈毅副总理赞颂中缅两国间的“胞波”友谊,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赠缅甸友人》。

       据悉,瑞丽市姐相乡位于中缅边境线上,东南面与邻国缅甸11个边境村寨接壤,有着22.73公里长的国境线,中缅双方的田地犬牙交错,村寨相依,特别是姐相乡银井村与缅甸芒秀村,双方的国境线以竹篱笆、水沟、田埂、村道为界,形成了“一寨两国”、“一井两国”、“一家两国”等独特景观,两个寨子的村民民族相通、语言相同,千百年来共饮一江水、同走一条路,通婚互市往来频繁,建立了深厚的胞波情谊。中国村民的瓜蔓爬到缅甸的竹篱笆结瓜,缅甸的母鸡跑到中国村民家里下蛋等跨国邻里故事在这里时有发生。但就算是一家人过日子,也难免会有磕磕碰碰不如意的时候,而国境线两边的村民一旦有纠纷,可不是邻里这么简单,因为一旦分寸拿捏不好,就可能会影响到中缅两国边境和谐稳定。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是中国外交一向秉持的原则。

        邓光辉介绍说,为解决好两国边民之间的矛盾,2011年瑞丽市司法局结合人民调解工作的特点,在姐相乡银井村委会试点成立由司法所、边防派出所、银井村委会、村民小组长为成员的银井村涉外矛盾纠纷联合调处中心,邀请缅甸芒秀村寨头人、族长、爱国华侨担任缅方调解员。中缅双方定期在银井村召开联席会议,互换信息,对排查发现的跨国边境民间纠纷及时掌握动向,中缅双方调解员共同组成联合调解工作组,参与涉外矛盾纠纷调处,多次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得到中缅两国边境群众的认可,被亲切地称为“边境线上的国际调解室”。

 
热点推荐
Copyright @ 2006-2020 云南普法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000821号-1 主办单位:云南省司法厅 云南省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