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上午9时整,在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法律服务中心,市民王先生掏出手机扫码关注了“五华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现场点击进入“免费咨询”板块,随即开启“3分钟获得专业法律意见模式”。
“太方便了,不花一分钱、动动手指就享受到了这么周到的法律服务”。王先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果然,3分钟不到,一份专业又易懂的法律建议就呈现在他眼前,内容囊括了结论、分析、行动建议、起诉状等。更为便捷的是,平台还提供了相似的案例供参考。
“帮助社区居民答疑的服务平台,正是我局正在构建的公共法律服务智慧平台”,昆明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姚正宽向前来采访的《法制日报》记者说,该平台将公共法律服务前移到一线、前移到群众身边,实现“线上平台键对键”“实体平台面对面”,有效打通了公共法律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记者注意到,该服务中心大约80平方米,宽敞明亮的大厅内共设置了5个受理窗口,每一个窗口均有区司法局派员接待来访群众。
窗口显要位置,还摆放着由云南省司法厅和昆明市司法局统一制作的公共法律服务手册,翻开手册,司法鉴定、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司法考试等介绍一目了然,为前来办事的群众提供了有效的指引。
大厅内的电子显示屏,也在不停地滚动播放着各类普法宣传资料,让等待的群众可以一边休息,一边了解法律常识。
前来办理劳动仲裁业务的市民姚飞武向一旁采访的记者说:“之前办理劳动仲裁手续要跑多个地方,可我今天来这里不到10分钟就办好了。法律服务中心办了个实实在在的好事,要给他们点赞表扬。”
“过去,群众办理仲裁、公证、司法鉴定等业务要来回跑多次咨询,耽误不少时间,花费不少钱。现在到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一站式受理、全程跟踪办理,为老百姓省了不少事。”五华区司法局局长王瑜介绍说,5个受理窗口为群众提供指引、咨询、受理、办理、转(交)办、受理投诉6种服务,内容涵盖律师服务、法律援助、法治宣传、人民调解、公证服务等12项。同时,五华区司法局进一步整合司法行政职能,推出“线上+线下”两大平台,让群众“出门找社区、在家动手指”就可解决法律问题。
对线下公共法律实体平台的建设,五华区司法局采取区级、社区级、村(居民)小区三级示范点同时打造模式,除了眼前展示的中心外,五华区司法局还建立了普吉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站、海源社区春城慧谷小区公共法律服务点两个示范点,让群众可以在家门口就获得相应的公共法律服务。
至于“线上服务”,五华区司法局与科技公司共同开发了“五华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利用微信,将“指尖普法”“业务办理”“我的”三大板块呈现给群众。
记者体验发现,该线上平台不仅是一个普法学法的阵地,更是一个移动司法行政服务中心。清晰的页面内涵盖了“指尖普法”、“业务办理”和“我的”三大板块,而每一个板块内又囊括了许多小的选项。每个选项都可以通过“一键链接”,实现所有在实体大厅都能办理到的服务。
在“指尖普法”板块内,包括了以案释法、法规速递、图说新闻和焦点关注四个小板块,每一个板块都详细地为居民解读了目前现行的各类法律法规;而“业务办理”则包括了法律援助、免费法律咨询、人民调解、公证服务、社区矫正、安置帮教5项公共法律服务内容,让那些没时间去实体中心的居民,通过手机就能第一时间得到最专业的法律帮助。
如果你还想要查看预约申请的情况,那么在“我的”板块内就可轻松找到。此模块可以随时查询每一位用户的办理进度及法律意见报告等内容。
据了解,五华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设立和线上平台的上线运行,改变了之前司法行政职能分散、群众办事不便的问题。
“通过资源整合,不仅方便了居民办事,也提升了司法行政的形象。”云南省司法厅法律援助局局长刘绍洲表示。
记者了解到,昆明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的建设,是云南省开展“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的具体举措之一。云南省已把昆明经验推而广之,截至2017年底,全省129个县(市、区)标准化公共法律服务示范点建设已经实现全覆盖,为落实“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交出崭新“赶考”答卷。
“为提升边疆民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云南省司法行政系统按照‘均等化’的要求,从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侧精准发力,着眼建设普惠、精准、及时有效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多层次、多领域、个性化、体现公平正义的法律服务需求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法律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总抓手。”云南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商小云说。
据悉,云南省司法厅已下发文件在全省推行公共法律服务智慧平台建设“昆明模式”,要求在推行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的同时要重点运用“互联网+”、“法律机器人”、微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实体平台、“12348”热线平台和网络平台的交叉互溶、互惠互通,“线上+线下”等平台建设,智慧服务群众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