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七五”普法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自“七五”普法工作启动以来,昆明市多措并举,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引导群众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增强法治观念,越来越多的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不断创新普法宣传载体,新老媒体“并驾齐驱”,营造了浓厚的法治宣传氛围,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浇灌整个春城。

西山:法治文化工作有声有色
昆明市西山区自“七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积极开展法治文化建设,以“建平台、强阵地、实创作”为思路,法治文化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期间,西山区开通了“西山普法”微信公众号,集新颖的版面设计、强大的宣传咨询功能、领先的智能法律服务于一体。目前,“西山普法”微信公众号共发布信息1000余条,关注人数达5693人。
春苑小区的“西山区法治文化主题公园”,27处宣传专栏定期更新法律法规等宣传内容,主题公园成为辖区开展法治宣传的主阵地,让小区居民不出小区就可享受法治文化的服务。在人民西路与西坝路交叉口的“青少年法治文化主题公园”,以一批法治名言、一组法治铁皮书、一套法治漫画的法治与道德文化街吸引广大市民驻足观看,潜移默化中宣传法治理念,闲聊交谈时传播法治文化。
同时,西山区还制作动漫人物版的法治微电影《西山普法·那城那事》,获得“第二届平安中国微电影微视频比赛”一等奖。自编自导自演反映西山区法律援助工作的法治微电影第二季《使命》,荣获“第三届平安中国微电影微视频比赛”二等奖。拍摄制作“我与宪法”微视频《传家宝——父亲的礼物》,被选送上级参加评选。西山区法院拍摄法治微电影《大风》入围平安中国微电影大赛终评阶段,西山区检察院用真实案例改编的《一路有你》获评“第二届平安昆明微电影大赛”二等奖。
五华:构建“指尖普法”宣传阵地
昆明市五华区普法工作不断开拓创新,以微信、微博、网页、客户端和可以在手机等互联网终端进行观看的语音数字产品为核心,构建“指尖普法”宣传阵地。
五华区司法局共建有3个官方微信公众平台,15个官方微博,“五华司法行政”微信平台全面发布五华司法行政工作最新动态。“五华普法”微信平台重点宣传法律法规并开展“以案释法”普法宣传。“五华区公共法律服务线上平台”着重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服务、律师、公证、法律援助政策宣传和申请流程网上服务,并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截至目前,“五华司法行政”网页信息发布1098条,微博发布2973条,微信平台信息发布1120条;“五华普法”发布普法微信362条、普法微博554条,五华网页普法简讯165条、学法用法公益法治宣传信息114条、法治漫画85篇。
此外,五华区公共法律服务“线上+线下”平台于7月4日在全省率先开通,线上平台将法治宣传、法律援助等司法行政职能集成一体,只需扫描二维码,关注“五华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就能通过“指尖普法”“业务办理”“我的”3大板块,让群众轻松获得需要了解的法律资讯和法律服务。
安宁:因地制宜开展普法
自开展“七五”普法规划以来,安宁市抓落实、求突破、创亮点,法治文化建设因地制宜、因情制宜、因时制宜,积极打造和建设了一批法治文化主题公园、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长廊,创作了一批法治文化作品,满足了群众对日益增长的法治文化需要。
2016年以来,安宁市通过加大法治文化阵地创建力度,精心策划、认真培育,先后在7个街道建成街道级的法治主题(公园)广场观摩点,单位、社区文化示范点4家。
“七五”普法中期,3个法治主题公园(广场)观摩点、4家法治文化示范点、5个法律六进示范点分别被昆明市级命名。目前,在安宁市97个村(社区)均有固定的法治宣传栏,每一个村(居)民小组均设有固定的法治宣传栏或法律图书角,已逐渐形成“覆盖城乡、便捷民众、设置合理、功能多样”的法治文化阵地。
此外,编制普法剧本26个,通过花灯歌舞、方言小品、花灯小戏等形式,将基层调解工作、干部廉洁教育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法律知识搬上舞台,用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表现出来,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去年7月,安宁市法院拍摄的法治宣传电视节目《通往菜园的小路》获昆明市政法综治优秀新闻作品二等奖,2018年拍摄的环保微视频《家园》获得全国法院第五届十佳微视频荣誉。

呈贡:普法工作质效“双提升”
“两大中心”建设、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平安法治宣传阵地、普法宣讲团、菜单式普法……搜索昆明市呈贡区普法工作的关键词,一系列有特色、有亮点的工作举措尽收眼底,呈贡区普法工作实现了质效“双提升”。
在呈贡区三铝公路旁的刘家营社区,呈贡区司法局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内,有两排近百米长的56组木质法治宣传长廊,涵盖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反对校园欺凌等法律法规知识。
据介绍,为巩固“六五”普法取得的成果,“七五”普法规划刚启动时,呈贡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就对规划的实施提出高标准、严要求,自2016年至今,对“七五”普法规划推进和落实进行了专题视察、调研、督促、指导,为呈贡区普法宣传提供强大动力。同时,由10余名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检察官、法官、司法所所长、律师等专业法律人士组成普法宣讲团,每年用菜单式普法的形式开展“法律六进”“以案释法”等宣讲活动。
截至目前,宣讲团共开展各种法治宣讲活动500余场次,发放《呈贡区公民普法教育读本》等各种宣传资料20余万份,覆盖人数25万人次。
阳宗海:让群众共享“法治大餐”
“七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昆明市阳宗海风景名胜区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责任制,全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法治宣传教育活动,让群众共享“法治大餐”。
期间,该区建立了普法志愿活动工作机制,调动机关干部、教师、法律服务员、人民调解员、村(社区)党员干部加入普法宣传教育队伍的行列。
同时,阳宗海风景名胜区普法办充分发挥普法工作带头作用,结合辖区中心工作、重点时间节点,主动对接,积极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活动。阳宗海风景名胜区联合汤池街道、依法治理办、妇联、公安分局等职能部门,开展“4·15”国家安全日集中宣传活动。联合七甸街道、团工委开展法治宣传进校园活动。联合汤池街道、宣传部门、安监局、食药局等多个部门开展“三下乡”“12·4”宪法日等集中宣传活动。
党建与河(湖)长制“双推进”是当前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推进阳宗海河、湖治理的一张新名片。对此,阳宗海风景名胜区充分利用党建与河(湖)长制“双推进”工作,主动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知识融入到各级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巡河(湖)等具体活动中,通过专题讲授环境保护法治知识讲座、“以案释法”、发放环境保护法律知识宣传资料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广大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盘龙:网络直播为青少年普法
昆明市盘龙区司法局针对当前青少年普法教育模式单一的问题,打破传统封闭局限的讲座形式,以突出普法工作的新颖性、互动性为出发点,选择斗鱼直播作为法治宣传网络平台,面向青少年不定期开展各类普法活动。
期间,该局专门邀请90后团队外援,签订合同,为网络直播活动有效开展,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每场直播活动,该局以年轻工作人员为策划团队主力,保证贴合青少年心理需求。
截至目前,共开展3次直播活动,主题分别为“你凭什么欺负我”“森林模拟法庭”等,律师、心理学专家、志愿者参与其中。家长亦可通过扫二维码进入直播,实现学校教育管理与家庭监护双重推进。
宜良:营造“法治+扶贫”氛围
一直以来,宜良县司法局开展“议政协商、司法扶贫”工作,积极解决“精准扶贫”工作中出现的法律相对义务人不配合帮扶工作开展、不履行赡养义务等问题,确保贫困群众,特别是贫困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结合“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该局联合镇、村组利用周二下乡日开展专题法治宣传。目前,已开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宣传活动25场。同时,该局建立了宜良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转移就业普法培训制度,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展“以案释法”宣讲等方式,在专场招聘会、劳动就业转移欢送仪式、乡镇技能培训会上,对宜良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中有培训愿望和就业愿望的人员进行岗前普法培训,切实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此外,该局联合宜良县法院开展“议政协商、司法扶贫”专项宣传,结合案件开展以案释法,并发放老年人权益保障宣传材料、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石林:着力打造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
去年9月,石林县司法局牵头完成了“石林县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设,并正式投入使用。
“石林县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共投资40余万元,面积1000余平方米,可供上百人同时进行参观学习。
该基地主要由宪法石雕、“法”字主题浮雕墙、法治触摸一体智能机和六大功能板块(包括法治教育图片展、学法图书室、模拟法庭、多媒体多功能教育中心、心理疏导室、法治宣传教育报告厅)组成。为更好地发挥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的作用,该基地还专门配备了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的老师担任讲解员。
截至目前,石林县共有3.7万余名青少年到基地参观学习和接受教育,学校不定期组织不同班级学生利用模拟法庭开展警示教育,让学生担任案件审理不同主体角色,模拟庭审活动的程序、了解法律知识、学会用法律思维明辨是非,为广大青少年学法、懂法、用法、守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晋宁:打造地方特色普法模式
昆明市晋宁区司法局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模式,把普法教育渗透到职能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全方位、多角度打造地方特色普法模式。
期间,晋宁区司法局结合党建工作,依托司法局法治宣讲团和各司法所普法人员,将法治宣传融入各乡镇(街道)党员例会、党员活动日。目前,已在辖区开展38场次“党建+法治宣传”宣讲活动,受教育党员达2500余人。
“调解只是治标,关键还在治本,治本就得普法。”晋宁区司法局深入贯彻“每一次调解就是一场普法”的理念,坚持在调解中普法、在普法中调解,切实做到化解一起纠纷、宣传一类法律,使双方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学法、懂法、守法。
今年以来,晋宁区各调委会共调处矛盾纠纷1143件,调解中接受法治教育的当事人及其家属达3000余人,实现人民调解和法治宣传“双赢”。
针对社区服刑人员这一“特殊群体”,晋宁区司法局充分发挥法治宣讲团的作用,利用每月集中教育活动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法治讲座,提高法律知晓率和法治教育,达到“用法治宣传带动社区矫正,用社区矫正促进法治宣传”的目的。
富民:普法融入执法司法过程
富民县各执法单位将普法工作融入执法过程中,使执法、司法、调解与法治宣传教育相结合,普法效果凸显。
富民县法院在案件审判时除传统的庭审模式外,开展“巡回法庭”“阳光法庭”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驾校等活动,现场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直观展现法院审理、调查、宣判的完整程序。
针对青少年群体,富民县检察院在工作中创新开设“睿哥课堂”“检察开放日”等活动,对青少年开展法治宣传教育。通过讲解身边关于校园欺凌、网络犯罪、青少年吸毒、性侵典型案例,让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增强对法律的敬畏感,提升自我保护意识。
同时,富民县司法局设立了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在接受咨询、办理法律援助、公证业务时,对涉及的法律法规进行详细讲解,既办理业务又普及法律常识。针对基层人民调解员的培训,推进“以案释法”制度,在调解结束后,参训人员进行交流,请专家进行案件点评和法律法规讲解,既调解矛盾纠纷又提高业务水平。
禄劝:普法宣传“接地气”
自“七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禄劝县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广泛深入开展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法治宣传活动。结合法治宣传活动,禄劝县司法局聘用102名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担任法治宣传员,并颁发聘书。
期间,该局编印下发《禄劝县宗教场所法治宣传工作手册》3万份,在昆明市平安宗教场所创建现场推进会上印发交流。同时,开展“法律进宗教场所”活动,要求各寺院建立普法教育机制,加强宗教人士及信教群众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确保有普法人员、有普法笔记、有普法资料、有普法档案,营造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法治氛围。通过开展一系列“接地气”的宣传,进一步增强了信教公民的法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