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云南普法网 >> 法治要闻 >> 内容阅读
省司法厅挂钩扶贫暖民心 腰包鼓了 房子敞亮了 村民笑了
稿件来源:云南法制报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28日 11:28:23

  玉米成熟,正是收获的季节,但这几天的景东县曼等乡瓦窑村正淅淅沥沥下着小雨,打乱了村民们劳动的节奏。

  这段时间,瓦窑村鱼塘组村民王洪军正忙着搬家,他要继续将精力放在养殖业上。

  瓦窑村领岗组村民苏有勇每年的收入有10来万,他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好过了,好过了,现在日子好过了。”

  2016年,在省司法厅的大力扶持下,瓦窑村整村脱贫。2018年,曼等乡脱贫出列。今年5月,省政府正式批准景东退出贫困县序列。

  教育扶贫:精准扶智拔穷根

  苏有科家住曼等乡瓦窑村化棚组,2013年底,他们家被确认为建档立卡户。

  2014年,精准扶贫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希望。在享受了省司法厅教育资助、雨露计划等扶贫项目后,苏有科家于2014年底高质量实现脱贫。长子苏其顺从大理医学院毕业后,就职于普洱市中医院,成为了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次子苏其发,目前就读于普洱市卫生学校。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以前,曼等乡中心小学宿舍是大通铺,今年受疫情影响,要将床铺分开,加之学校新增100多名儿童入学,学校的床架和被褥缺口较大。

  省司法厅驻村工作队得知情况后,于9月4日对曼等乡中心小学捐赠了价值5万元的高低床和被褥用品。今年9月,中心小学的孩子们终于睡上了“单人床”。

  “亲爱的牟阿姨,您给我的这些钱,我一定好好利用,不辜负您的爱心。”这是一年前曼等乡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肖淑清写给驻村工作队员的信。就在今年9月,她考上了县城重点中学。

  瓦窑村村民孙宗菊一家自1998年离开瓦窑村,到缅甸打工。孙宗菊的儿子2006年出生后一直跟着父母在缅甸生活,2019年9月,孙宗菊一家返回国内。

  回到瓦窑村后,驻村工作队了解其儿子还未按规定及时接受义务教育,便多次到小学和中学核实其儿子的学籍及就学条件。不久,按规定,学校为其重建了学籍档案,并为其办理入学手续,孙宗菊的儿子顺利进入曼等乡中学继续完成义务教育。

  在教育扶贫路上,省司法厅一直力争让每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确保“一个都不能少”。

  省司法厅驻瓦窑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姜刘告诉记者,司法厅在曼等乡投入助学资金共计89.3万元,共有239户建档立卡家庭247名学生获得资助。

  产业扶贫:变“输血”为“造血”

  拨通村民肖贤灿的视频电话时,“青瓦无量灰、翘檐坡屋顶”的彝族特色房屋呈现在记者眼前。他笑着问记者:“我这不比城市差吧?”

  当初,政府补贴6万,他出资6万建成了这座住宅。

  2015年,省司法厅工作队进驻瓦窑村后,他积极参加工作队组织的各种培训,听取了扶贫队员“打牢基础、发挥优势、拓展产业”的建议。
 
  2016年开始,他租用农田,发展种植茯苓、砂仁、石榴等20余亩。

  2019年,他扩大种桑养蚕面积,还养了20余头猪和3头牛,养鸡、鸭、鹅近百只,每年收入约8万元,收入和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过自己的努力,他家不仅脱贫,还成为了瓦窑村街子组的桑蚕养殖带头人。在他的带领下,街子组11户农户发展桑蚕养殖业,年产值约15万元。

  姜刘告诉记者,2016年以来,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工作队鼓励农户多种多养,进一步激发群众种烟、养蚕热情,带动种养殖小户向大户发展。

  同时,驻村工作队在省司法厅领导提出的大力推进瓦窑村产业发展思路的指导下,对养蜂业和草料加工厂建设两个项目进行了多方调研和考察,为后期产业发展作准备。

  党建引领:党建扶贫起到大作用

  省司法厅党委、机关处室、4位第一书记和30名驻村工作队员团结带领瓦窑村全体党员,为景东县、曼等乡、瓦窑村摘帽考核验收和脱贫成效巩固付出了努力,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瓦窑村的贫困发生率从建档立卡时的25.4%下降至0.35%。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通过签订协议,省司法厅机关7个党支部与瓦窑村党总支及其6个党支部建立起“机关联系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联系贫困群众;机关党支部与贫困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双推进”的党建扶贫大框架,定期交流党建工作经验,共享党建工作信息,共同研究党建课题,共同开展党建活动。

  党员罗恒勇是村里带动21户村民种植烤烟的致富能手。

  “通过‘租地+返聘’的方法,付给村民租金和工钱,大家都说我帮助带动了村里的产业发展,给村民提供了就业渠道,但是说起来挺惭愧的,也没能更多地帮助到他们。”罗恒勇谦虚地说。

  “什么都离不开他们。”2017年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奖“光荣脱贫户”荣誉称号的肖贤灿回忆道,“以前家里太穷了,还好有第一书记的支持,我永远感谢共产党,我相信我们会越来越幸福的。”

  尽管这几天下雨,瓦窑村主任张才富还是早上8点就准时出发,到各家进行收入调整调查、入户普查等一系列工作。

  张才富告诉记者,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到来,强化了基层党支部的建设,从而带动改变了村容村貌。

  姜刘说,通过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对村里普通党员的种养殖技术指导,把整个瓦窑村的产业发展都带动起来了。

  如今的瓦窑村,村民们的思想观念转变了,忙起来了,腰包鼓起来了,正团结一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拼搏。

  本报记者 谢盛梅

 
热点推荐
Copyright @ 2006-2020 云南普法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000821号-1 主办单位:云南省司法厅 云南省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