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云南普法网 >> 法治要闻 >> 内容阅读
云南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依法治理相结合 让普法宣传"接地气" 服务群众"聚人气"
稿件来源:法治日报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11日 11:24:18

  “扫码登记做得好,疫情防控无死角。国外亲友来投靠,不能隐瞒如实报,阿数瑟呢瞧着。”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由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司法局创作的“阿数瑟”疫情防控宣传歌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新媒体平台播放量达到590余万次。

  集吹、拉、弹、唱、说、舞为一体的“阿数瑟”是镇康民间民俗文化的根,具有独特的边疆民族风情。将“阿数瑟”与普法宣传相结合,是云南结合当地特色进行普法宣传的缩影。

  云南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商小云告诉《法治日报》记者,为了让普法宣传“接地气”, 服务群众“聚人气”,“十三五”以来,云南省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依法治理相结合,不断挖掘普法内涵,创新普法形式精准普法,引领着社会全体成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一步步改变着全省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法治”就像一颗富有生命力的种子,在千万个普法教育工作者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露的辛勤耕耘下,被广泛播撒到七彩云南广袤的大地上,孕育、开花、结果,凝聚了护航云南发展的强大法治力量。

  01.完善工作机制“软任务”变“硬指标”

  “七五”普法之初,云南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在全省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为全省“七五”普法工作指明了方向。

  “总的来说,云南省的‘七五’普法规划谋划全面,各级各部门深入分析当地形势,结合实际,形成了既贯彻上级要求又切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七五’普法规划。”商小云说,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均以党委政府名义转发“七五”普法规划并召开启动会议。

  2017年11月,云南省委印发了《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实施办法》,并以此为抓手,配套出台了述法、约谈、督查调研办法,完善了云南省法治责任“1+3”制度体系。省委依法治省办将普法工作作为依法治省工作重点内容纳入全省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建立了以目标管理考核为主导的考核评价机制。省文明办将法治建设内容列入省级文明单位测评体系,在《云南省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中细化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具体测评考核标准。

  省委、省政府两办印发《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司法行政部门对国家机关普法工作的“统筹、协调、指导、检查、考核”的职能职责职权,明确了36家省级部门作为普法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并组织召开了省委依法治省领导小组法治宣传教育专项组工作会暨云南省落实普法责任制联席会议,压实了国家机关的普法责任。省普法办配套出台了工作措施,明确了国家机关落实普法责任制的具体操作方法,梳理明确普法责任,指导全省82家省直部门制定了两批普法责任清单,实现了省级国家机关的全覆盖。

  “抓关键少数,建立完善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在年度考核述职中加入述法内容,把学法用法结果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年度学习计划,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的主体班次重要课程,仅2019年省委党校举办的31期培训班中就安排了78次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专题辅导,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平台开设各类法治课件713个。”商小云说,围绕打赢三大攻坚战、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服务保障民生等方面,积极组织开展了“服务大局普法行”主题实践活动。其中在脱贫攻坚方面,将全省所有扶贫队员列为法治宣传员,组织开展“万名律师进千村帮万户”活动,编印发放《云南百姓法治宝典》和《农村法律明白人培训教材》配发至全省村(社区),为广大贫困群众送去了法律知识,助推脱贫攻坚。

  商小云表示,五年来,各普法责任单位认真落实普法责任清单,奏响了一曲曲动人的普法大合唱。

  02.创新普法形式精准普法有成效

  今年7月2日,楚雄州永仁县少数民族“双语”普法及法律进宗教场所巡回宣讲团,来到永兴乡拉姑村委会,开展“双语”普法巡回宣讲。

  普法宣传员用傣语宣传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对群众开展普法宣传。同时,县司法局还结合当前出现的网络谣言、校园贷、民间贷、农民工打工注意事项、农村调解工作等法律知识作了讲解。

  “用傣语和汉语结合起来给我们讲解,我们很喜欢听,也更听得懂。”拉姑村委会党员李云生说。

  据云南省司法厅副厅长齐金岭介绍,为了更好地开展普法宣传工作,全省司法行政部门针对各个少数民族实际,不断创新普法形式,在当地培养精通本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法律明白人”,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及少数民族节日,推进“双语”普法,起到很好的普法效果。

  他表示,目前全省活跃着5000余支少数民族文艺宣传队伍,他们在花灯、彝剧等少数民族传统文艺节目中注入法治内容,用吹、拉、弹、唱、跳、说等各种表现形式,让少数民族群众在寓教于乐中受到启发。

  “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动法治宣传与新媒体技术融合发展取得非常好的效果”齐金岭告诉记者,全省各级各部门深入开展“互联网+法治宣传”行动,探索打造互动型、服务型、创新型的“三型”法治宣传教育新模式。建成云南法治宣传教育网和云南普法微信公众号为龙头,全省各类普法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216个新媒体普法平台为延伸,全省1321个政务类法治栏目微信微博为补充的新媒体普法宣传矩阵,基本形成全面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普法的态势。

  云南省司法厅、省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省律师协会携手云南网、云南法制报联合出品普法微视频《云南普法·每日一典》,通过原创普法视频这一全新的宣传形式,真正让民法典更加生动、贴近生活走进群众、走到群众身边。

  记者了解到,针对云南边境点多、线长、面广,无天然屏障,部分边境地区群众法治意识淡薄问题,云南持续组织开展“法治宣传边关行”活动,创新开展“法治宣传固边防”活动,实现了法治宣传边境地区全域覆盖。组织由著名法学专家和知名律师组成的7个云南省宪法巡回宣讲团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巡回宣讲,宣讲涵盖了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和所有省级国家机关,实现了县处级领导干部的全覆盖。

  结合全省宗教信仰多、信教群众多的特点,在全省建设了10个重点宗教场所法治宣传教育示范点和20个宗教活动场所一体化普法宣传试点,常态化开展“ 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活动,举办宗教教职人员政策法规培训班,使全省6000余所宗教活动场所成为法治宣传阵地,10000余名宗教教职人员成为一线法治宣传员,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巩固了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03.抓好示范引领打造法治文化新阵地

  走进玉龙县九河白族乡北高寨村,沿途的法治彩绘墙、法治宣传栏、法治标语牌、法治漫画长廊和法治谜语长廊等法治元素随处可见,法治文化已融入村庄一砖一瓦。

  记者了解到,“七五”普法期间,云南省大力打造特色法治文化阵地,创新开展品牌活动和法治文化精品创作,让老百姓潜移默化地学习法律知识,接受法治文化熏陶。

  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该县建成2660米长的“法治文化一条街”,组织“彝汉”双语普法队伍深入彝族地区开展普法,给边远山区的群众送去了法治的光芒。牟定县普法先锋红色“铁军”穿着“左脚舞之乡法律宣传志愿者”的红马褂上街下乡开展法治宣传,天长日久,富有彝族特色的红马褂成了普法工作队的“制服”,老百姓一看就知道是双语普法宣传队来了。姚安县把法律法规融入记录彝族历史社会变迁的“梅噶”传唱,法治的基因深深扎根于民族传承。禄丰县组织开展法治文艺巡演,利用大视频在户外播放法治宣传片,一个个深入浅出宣传法治知识的小品、花灯,让法治意识在笑声中得以培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七五”普法规划实施期间,全省实施了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工程,在129个县(市)区建设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120余个,实现全覆盖,打造法治文化长廊450余个、法治文化广场400余个,真正把法律条文变成引导、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则。

  04.找准着力点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

  在文山州富宁县坡芽村有一个“法治庭院”,它成为该村村民们闲暇时和议事时最常去的地方,在这里,村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大众知晓的坡芽歌书结合起来,编写进坡芽村村规民约中,变成坡芽村村民听得懂、看得见、记得住的口号;同时,在每个院落建立村民普遍认可、贴近生活的“一院一公约”,以公约的权威性和公认度,提升村民群众遵守公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法律法规“动”起来,形成“法治乡村、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贯彻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将驻村律师姓名、照片、联系电话公布在“法治庭院”宣传栏,发放便民法律服务联系卡,有效打通了服务乡村、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记者了解到,“法治庭院”只是云南省法治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云南在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中与依法治理相结合,以法治云南建设规划为主干,先后出台《云南省法治村(社区)建设指导标准(试行)》《云南省法治乡村建设实施意见》等为配套措施的规划、责任、标准3个“1+3”制度体系,为全省基层法治创建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据统计,目前,全省2个城市、54个县(市、区)被评为全国法治创建活动先进单位,83个村(社区)被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县级以上政府以及贫困乡镇、贫困村法律顾问已实现100%全覆盖。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宇 石飞 通讯员 陈迤权

 
热点推荐
Copyright @ 2006-2020 云南普法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000821号-1 主办单位:云南省司法厅 云南省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