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工作虽然忙碌、辛苦,但能实实际际帮助父老乡亲是我一生的追求。”这是景东县林街司法所所长、景东县林街乡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李仙会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从事人民调解工作多年来,李仙会对人民调解工作有着自己的理解,她以问题事实为依据,以法律和道德为依托开展调解工作。经她调解的纠纷,无上访、无投诉、无矛盾激化等现象,调解工作成效显著,群众满意度高。2023年,她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荣誉称号。
定分止争的“和事佬”
遇到错综复杂的矛盾纠纷,李仙会总能抽丝剥茧,找准问题核心,面对要求过高的当事人,她以法为尺,平衡情、理、法三要素。
在调解一起赡养纠纷中,面对老人的子女不愿支付赡养费,经村委会调解教育后仍不改正的情况时,她召集本小组内的部分村民作为旁听人员,在调解全过程中,认真听取双方当事人诉求,普法律、讲道理、话人情,多方沟通协调,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老人不再担心老无所居、无人赡养。随后,她趁热打铁以案释法,就该赡养纠纷问题向旁听村民详细解释了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引导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达到了调解一件、教育一片、稳定一方的效果,获得当地群众一致好评。
群众信任的“倾听者”
“他家就是故意和我家过不去”“我管不了那么多,我就要这么做”“与他没法沟通,和他过不了”……这些话随时能在李仙会的办公室听到,面对这些情况,她总是热情微笑,先请当事人坐下喝水,然后耐心安抚其情绪,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当事人气冲冲走进她办公室,她总能让其说说笑笑地走出办公室。
截至目前,李仙会累计参与调处纠纷300多起。同时,她积极联合多部门健全司法所、派出所、法庭、信访接待中心等联动调解工作机制,建立搭建法庭、司法所、派出所、村四级服务网络,完善“诉调对接、警调对接、访调对接”,大大节约了群众经济和时间成本;打造“无讼村”示范点,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诉源治理”,有效整合现有基层调解资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多元便捷,发挥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促进乡村从“化讼止争”到“少讼无讼”的转变,更好地服务乡村治理;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尊重民族风俗习惯,促进当地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李仙会用真心与公正架起了和群众的“连心桥”,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与赞扬。她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心为民的初心和担当,在为民解难事、办好事的道路上永不停歇。”
(云南法制报记者 谢玉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