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类代购信息频繁出现在我们的朋友圈中,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奢侈品,代购业务无所不包。然而近期,一条新闻让许多从事代购的人感到“心慌慌”,盛某因为代购销售美瞳而被检察机关以非法经营罪依法提起诉讼。
究竟这些代购产品中有哪些是违禁物品?海外代购有哪些法律禁区?北京尚公(昆明)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承蔚提醒:代购商品的种类和限额不能违反国家的强制性规定;用于商业用途的,须向海关申报。
案例:代购美瞳被起诉
关于网络代购涉嫌犯罪的案例,日前在网络上被传播得最火的莫过于江西的盛某因代购售卖美瞳产品而被检察院以非法经营罪依法提起公诉这一案件。
2015年至2016年7月间,被告人盛某在未取得相关资质的情况下,在淘宝网店“海外代购超市”购进美瞳产品,并在网络平台对外销售,非法获利1万余元。
为什么售卖美瞳会涉嫌非法经营罪?律师介绍,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医疗器械是指直接或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材料及其他类似或相关的物品,也包括隐形眼镜、助听器等。国家对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程度实行分类管理,按风险从低到高将医疗器械相应分为一、二、三类。美瞳等隐形眼镜和护理液就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出售隐形眼镜的商家,不论是眼镜店还是小商品批发城、化妆品店等,必须取得“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
商家没有取得“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而售卖隐形眼镜等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获利不足1万元的,处5万元到10万元罚款;货值超过1万元的,处货值最高20倍罚款,5年内不再受理涉案商家医疗器械的经营许可申请。
调查:朋友圈代购鱼龙混杂
记者调查发现,朋友圈私人代购情况鱼龙混杂。
在微信朋友圈,一些做代购的微商为了达到宣传效果,会大肆添加微信好友,许多人都会遇到不认识或从未见过面的人频频添加自己微信的情况。记者随机添加了几名私人代购微商的微信,发现在他们的代购订单上有化妆品、美容针、美瞳,还有一些减肥药之类的产品。当记者询问这些代购微商是否可以代购美瞳、减肥药等医疗用品时,他们都声称可以。但当记者询问其是否有“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等相关资质时,有的微商直接将记者拉黑。
记者了解到,除了众所周知的违禁物品外,许多常见物品也是不允许代购的。例如海参、冻肉、燕窝、牛奶、水果、油脂皮张毛类骨角制品、土壤、转基因生物材料、种子等物品,都属于禁止携带、邮寄进境的物品。另外,即使是一些合法的商品,如果未按照海关的规定携带入境,也将面临法律的处罚。
释法:代购不能违法是底线
那么,海外代购有哪些法律禁区呢?李承蔚说,首先应该明确代购不等于违法。代购在一定范围内是合法的,但是,如果违反了国家强制性规定,那就是违法了。例如,代购的物品属于国家行政许可的才能销售。
案例中涉及的美瞳产品,国内的商家是经过国家行政许可的,但是代购产品直接从境外流入消费者手中,境外的管理规定不能适用国内规定,此种行为损害了国家的管理秩序,更为严重的是,有可能损害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根据我国《海关法》相关规定,居民旅客在境外获取从旅检渠道携带进境的自用物品,总值在5000元以内且限于自用,数量合理的,予以免税放行;超过5000元须交纳税款。而具有牟利性的货物,无论价值多少,都必须向海关申报进境,并照章纳税,否则涉嫌走私。
目前违法代购案例中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代购商品被用于商业销售或是以营利为目的销售,而未向海关申报。
如何避免在从事代购时“踩雷”?李承蔚建议,注意代购商品的种类和限额,不能违反国家的强制性规定;用于商业用途的,须向海关申报。
“对于代购,目前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但代购产品不能违背国家关于进出口物品的强制性规定,这是底线。”李承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