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姚县三岔河镇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注重从基层群众的需求入手,压实普法责任,创新普法方式,着力推动新时代普法工作从“漫灌”向“滴灌”转变,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扎实开展调研,努力摸清基层群众的法治需求。
年年搞普法,天天抓普法,但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症结在哪里?三岔河镇党委分析后认为,原因就在于普法的无效供给、低效供给多,有效供给少,而有效供给少的原因又在于没有真正搞清楚群众的法治需求。基层群众究竟需要哪些法治知识?基层社会治理究竟需要普哪些方面的法?普法的需求在哪里?围绕这些问题,镇党委在县司法局等部门的支持下,先后组成数个调研组,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交流、案例分析、个别访谈等方式,深入所属的9个行政村和92个村民小组开展调研。调研后发现,三岔河镇道路交通事故、毁林开荒、山林火灾等问题较为突出。三岔河镇地处2州4县8镇的交汇地,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道路交通状况十分复杂,加之每年过往的大小车辆多,部分司机和群众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导致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频发多发,特别是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镇内森林覆盖率高(68.2%),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是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但由于不少群众缺乏法治意识,加之受经济利益驱使,导致毁林种植花椒、核桃等经济林的现象突出;该镇地处干热河谷地带,常年降雨量小,由于群众护林防火意识缺乏,导致每年因用火不慎引发的山林火灾情况不少等。镇党委认为,群众缺乏的就是需要重点普及的,基层治理急需的就是需要重点宣传的。为此,除宣传《宪法》等重要法律法规外,镇党委将道路交通、森林保护、山林防火等确定为一段时期全镇的普法重点。

二是压实工作责任,切实变“小马拉大车”为“大马拉大车”。
需求找准后,怎样调动各方、形成合力,切实变“小马拉大车”为“大马拉大车”,将普法责任压实落地?三岔河镇注重用好“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这一有力抓手,将各级各部门的普法责任压实落地。一方面,结合实际制定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州、县“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实施办法,明确了镇党委、政府各办、各中心特别是司法、林业、国土、农机管理站等部门的普法责任,细化普法清单,并督促将上述普法重点纳入各自年度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到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同奖惩。另一方面,定期召开全镇“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联席会议,及时总结交流经验,深入查找存在的问题短板,进一步明确工作方向和目标,特别是对行业内普法、系统内普法工作落实得不好的,严肃责令进行整改,对整改效果不明显、改观不大的,取消年底评先评优资格。通过狠抓责任落实,进一步整合了镇里的法治宣传教育资源,促进了执法工作与普法工作有机结合,有效扩大了法治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增强了渗透力。

三是创新形式方法,不断增强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需求找准了,责任压实了,方式方法也要跟着创新。三岔河镇以“靶向普法”为牵引,探索实践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手段方法。沉到一线抓普法。针对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多发的问题,组织派出所、司法所、农机管理站等部门,定期到镇、村组织机动车驾驶员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知识培训,强化安全意识;针对盗伐林木、毁林开荒现象突出的问题,组建由林业站牵头、相关站所参与的法治宣讲团,每月深入全镇村小组中,采取召开户长会、党员会、村民会等形式,重点宣传毁林开荒、盗伐林木等违法犯罪行为造成的环境影响和社会危害,以及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增强了广大群众爱林护林的意识。突出重点抓普法。在各村组重点路段设立交通安全劝导站,对违反交通法律法规的行为及时纠正提醒;在赶集日、节假日和民族传统节日等重点时段,集中开展交通执法普法。注重抓好重点人员和骨干培训,林业站每月组织各村(社区)主任和护林员开展业务培训。针对山林火灾易发多发的问题,紧紧抓住春节、“清明节”等群众扫墓重要时段,督促各学校做好森林防火安全教育,充分发挥“小手牵大手”作用,带动家长文明祭扫。直观形象抓普法,印制5000余份《制止毁林开垦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活动告知书》送达至3000余农户家中,采取在入山道口设立宣传牌、在公路交界处设置大型宣传标志等方式,强化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利用村民小组小广播、移动“小蜜蜂”等载体,深入宣传《森林法》、《云南省森林防火条例》等涉林法律法规,着力筑牢群众生态安全防线。强化警示抓普法。针对少数抱有“法不责众”侥幸心理的群众,分批组织其到县法院旁听毁林开荒、盗伐林木等公诉案件审理。积极支持配合森林公安查处打击毁林开荒等破坏生态的违法犯罪行为。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该镇先后配合有关部门破获盗伐林木和毁林开荒案件106件,移送司法机关106人,有效遏制了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有力维护了法治尊严。
通过找准需求、压实责任、创新手段等一系列“组合拳”,三岔河镇的精准普法、“靶向普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广大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明显增强,该镇已连续5年实现无重大交通事故、无盗伐林木和毁林开荒、无山林火灾案情,连续5年没有越级上访,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